术业求精 | 学贯中西!“AHS-‘贯中西 揽前沿’左心耳封堵国际交流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召开

2024-03-28 13:45心内科

2024年3月20日,“AHS-‘贯中西 揽前沿’左心耳封堵国际交流研讨会-AHS-International LAAC Panel Forum”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在电生理领域具有丰富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学科带头人钟敬泉教授,美国克利夫兰诊所Walid Saliba教授等数十位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房颤综合管理的最新进展、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实践经验。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王君涛主治医生进行了左心耳封堵经典术式的演示和经验的分享,进一步提升了与会者对LAAC在心源性卒中预防中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不断攀升,特别是由房颤引发的心源性卒中,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为应对这一挑战,“AHS-‘贯中西 揽前沿’左心耳封堵国际交流研讨会-AHS-International LAAC Panel Forum”应运而生,该研讨会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促进心血管疾病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本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中国LAAC发展的回顾与总结,更标志着该领域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房颤管理指南的更新、封堵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日益加强,LAAC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

钟敬泉教授对2023 ACC/AHA/ACCP/HRS房颤指南LAAC部分的更新进行解读。钟敬泉教授指出,2023年的更新中,LAAC的推荐级别从2B提升至2A,突出了对于CHA₂DS₂-VASc评分≥2分的中高危房颤患者,在存在长期口服抗凝禁忌情况下,应考虑进行左心耳封堵的重要性。2023指南中对LAAC适应症进行了更明确的界定,绝对禁忌包括血小板极低、严重不明原因贫血、不可纠正的严重出血倾向等情况;相对禁忌则包括有出血倾向的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等。针对房颤消融术后的患者,钟敬泉教授提到,根据新版指南,建议术后至少3个月内继续口服抗凝治疗。

会上,Walid Saliba教授讲解了房颤消融术后卒中预防的挑战和当前面临的困惑。

王君涛医生实时演示了一例LAAC。该患者为76岁男性,患有阵发性房颤、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脑梗死,CHA2DS2-VASc评分:6,HAS-BLED评分:3。手术过程中,王君涛充分利用了ICE等影像学技术来指导手术操作,特别是在确定器械位置和确认封堵效果方面,影像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针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残余分流问题,会上进行了深入讨论,探索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手术效果最大化。

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导管消融成功后,是否还需考虑左心耳封堵”“哪类患者指南未包含,但应考虑左心耳封堵”和“随着指南推荐等级的提升,左心耳封堵患者选择如何考量”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专家们就房颤患者,特别是CHA₂DS₂-VASc评分较高者,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专家们认为,即使消融成功,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CHA₂DS₂-VASc评分、是否存在脑卒中家族史等)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然而,在抗凝治疗存在显著出血风险的情况下,或在有严重出血病史的患者中,LAAC在减少卒中风险同时,能最小化出血风险,是抗凝治疗可行的替代方案。

此次系列学术活动不仅回顾了LAAC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更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注入了新的动能和希望。通过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深入探讨与经验分享,对LAAC在心源性卒中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随着封堵器械的持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LAAC已成为无法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患者的有效替代抗栓方案。它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期待LAAC能够继续发展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