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齐鲁】二十四节气 | 大暑——伏天至毒时,中医护阴津

2025-07-22 17:15宣传统战部 中医科 插图作者:王静宜

小暑的热是序幕,大暑的热才是顶峰。暑中带温的小暑过后,青岛将迎来一年中最酷烈、最“毒”的三伏天。此时,海风带来的那丝清凉,在持续炙烤的“桑拿天”面前显得杯水车薪——高温、高湿、强辐射“三煞”联手,天地间如巨大蒸笼。中医警示:此乃“暑毒炽盛”的顶峰,最易直伤人体气血津液之本(气阴两伤),远超小暑时“暑湿困脾”的困扰。青岛人安度大暑,关键在于 “破解暑毒之威,固守气阴之根”。上次我们讲述了小暑的温湿,今天让我们带大家预防大暑的热毒。

大暑核心挑战:小暑困脾湿,大暑灼根本

1.暑毒肆虐,灼津耗气:

小暑:湿热初袭,胃口差、身重倦(湿困脾胃)。

大暑:高温持续猛烈蒸发,汗出如油不止,远超小暑。气随津脱,致严重气短乏力、精神萎靡、心慌心悸;津液大伤,则口干舌燥如烟熏、咽喉灼痛、小便短赤如茶、大便干结难解,甚至高热、中暑昏迷(暑毒入心包)。

2.湿郁化火,内外交蒸:

小暑:湿气为主,粘腻不爽。

大暑:持续高湿+高温,湿邪被“煎煮”成湿热火毒。不仅困脾(腹胀、便溏),更易上扰心神(烦躁失眠、口舌生疮)、下注膀胱(尿频尿痛)、外发肌肤(痱毒、湿疹、疖肿),比小暑更复杂猛烈。

3.紫外线“毒”性加剧,耗伤阴血:

小暑:提醒防晒。

大暑:阳光毒辣程度达全年峰值。中医认为“烈日属火毒”,长时间暴露不仅灼伤皮肤,更暗耗人体阴血(尤其海边活动,水面反射加剧伤害),加重阴虚内热。

大暑中医养生:破暑毒、守气阴、护根本

1.饮食:清解暑毒 + 急护气阴(比小暑更“清”、更“补”)

强力清解暑毒:

升级版“三清饮”: 荷叶5g + 淡竹叶5g + 金银花3g 沸水泡服。

药食同源:苦瓜(凉拌或榨汁少许),直折心肝火毒。

必备汤羹:绿豆百合汤(绿豆解毒,百合养阴安神)。

生脉饮(简易版): 西洋参片3g + 麦冬5g + 五味子3g 泡水代茶(益气生津、敛汗固脱)。

2.起居:避其锋芒,存阴敛阳(比小暑更“静”、更“藏”)

避暑升级: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间严控,选择清晨5-7点或傍晚7点后。

睡眠为金:“子午觉”是金标准。

子时(23点-1点)深睡:养阴血,修复根本。

午时(11点-13点)小憩:哪怕闭目养神15分钟,收敛心阳,防止过度耗散(比小暑更重要)。

3.运动:极简微动,严防耗散(与小暑“温和舒畅”截然不同) 

原则:少动、静养为主。避免任何导致大汗、气喘的活动。

唯一推荐:清晨或日落后的极缓慢散步(树荫下、海边),或室内静坐、冥想、腹式呼吸(重点在调息养神,不在肢体活动)。

禁忌:正午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大量消耗性运动!大汗是气阴的“强盗”。

 

青岛地区大暑特色“护阴”小贴士

1.防“地面辐射热毒” 

防“地面辐射热毒”: 海边岩石、沙滩地面午后辐射热极强,避免赤脚久站久坐。居家可赤脚踩水磨石或瓷砖地片刻(勿过凉)导热下行。

2.“以酸敛津”本地饮: 

崂山矿泉水+几滴米醋+少许蜂蜜/冰糖,补充流失矿物质,酸味收敛防汗泄太过。

3.穴位急救 

头晕心慌气短(气阴暴脱先兆): 速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关元穴(脐下3寸)+ 饮用糖盐水或生脉饮。

心烦燥热难眠: 按揉少府穴(握拳小指指尖处)、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引火下行。

轻度中暑(恶心头晕): 曲泽穴(肘横纹中点,大筋内侧)刺络放血(需专业人员操作)或强力掐按,清心包暑毒。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