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破解痔疮误区,掌握居家护理小贴士~
2025-07-18 16:40肛肠外科病区
来聊聊痔疮吧~身边常听到有人抱怨:“我痔疮又犯了”!大家似乎对它并不陌生,毕竟“十人九痔”嘛!可真要说了解它,很多人又一知半解——都知道血压高了要降血压、血糖高了要降血糖,但对于痔疮就不管不顾,觉得是小毛病。结果呢?要么日常生活护理不到位,要么乱信偏方、轻信非正规医疗咨询,拖到疼得受不了、拉得贫血了才来医院,这样不仅医生处理起来更棘手,患者自己恢复起来也更遭罪。
常见肛肠疾病知多少?
痔疮并非肛肠外科唯一疾病,先来认识一些常见肛肠疾病类型:
1.痔:直肠下端或肛管静脉丛充血、肿大形成,可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主要症状包括便血、疼痛、肛门肿物脱出、肛缘皮肤突起、肛门瘙痒等。
2.肛裂: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剧烈、便血、便秘三大症状。
3.肛周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发展成脓肿。多数情况起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
4.肛瘘:肛门直肠周围形成的纤维肉芽肿性管道,常继发于肛周脓肿,并伴有脓液流出、肛门潮湿、瘙痒,甚至出现湿疹。
- 误区一:排便疼痛=痔疮?
错!!
单纯内痔无疼痛感,当外痔血栓形成或合并感染、嵌顿,或肛裂、肛周脓肿等其他疾病会出现疼痛。但如果偶尔出现便时肛门疼痛,也有可能与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大便干结、腹泻及熬夜有关。
- 误区二:便血/脱出=痔疮?
错!!
内痔导致的便血通常是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许多肛肠疾病都会出现便血或脱出症状,如肛裂、直肠癌、直肠溃疡、肛乳头肥大、结直肠息肉等。值得注意的是便血颜色发暗、伴有粘液脓血时,要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 误区三:十人九痔,无需处理?
错!!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对于有“痔”之士,最理想的状态是在疾病表现出症状的早期即做出相应的处理,如:可调整饮食、热水坐浴、保持大便通畅及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但如出现合并出血、脱出严重、血栓形成和嵌顿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而延误治疗。
- 误区四:手术去痔,都会复发?
错!!
痔手术后有一定复发率,但是极低。一部分所谓的“复发痔”,是患者术后不注意饮食起居和预防措施而新发的,所以通过术后护理和改变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痔的复发和新发。
肛肠疾病居家护理小贴士
1.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
肛肠疾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能加重病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的预防及康复至关重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或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2.防止肛门淤血:
久坐、久站、久蹲、久行职业的人,应经常变换体位,加强体育锻炼,做提肛运动,以改变局部血液循环。负重远行时可做深呼吸和提肛运动,加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肛门淤血,避免久坐潮湿阴冷之地。
3.饮食调节:
不暴饮、暴食或偏食,要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多吃粗、杂粮食品,少食油煎、油炸及刺激性食物,如白酒、辣椒、咖啡等,避免对肛门直肠部的刺激。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换内裤,穿透气性较好的内裤,便后和睡前要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干燥。
5.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最好选择在晨起或早饭后,因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可使结肠蠕动加快,直肠内压增高而产生排便反射。但同时避免蹲厕过久,缩短排便时间。便后应避免用粗糙的卫生纸、报纸等过硬或不卫生的物品擦拭肛门,防止损伤而引发感染、出血。不要久忍、强忍大便,减少粪便在直肠内被过多的吸收水分和停留时间过长,也避免干硬粪块对肛门组织的压迫、冲击和损伤。积极防治便秘,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滥用泻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
6.加强肛门功能锻炼:
肛门功能训练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少痔静脉淤血扩张,防止内痔和直肠脱垂。方法:每日清晨起床前,每晚入睡前和每次大便后;做提肛锻炼,可以平卧也可以站立、坐或蹲,配合呼吸,吸气时收住肛门3~5秒,呼气时放松肛门10秒,间隔少许,再重复做一次,一般5次为1组,每次锻炼3~5组。
7.避免腹压增高:
凡能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应及时治疗,如痢疾、腹泻、久咳、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腹部肿瘤等。如发现肛门疼痛、瘙痒、出血、分泌物增多、肿胀、肿物脱出、大便变形、次数增多或大便中带暗红色血液、黏液、脓血等,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不可随意自我用药。
呵护肛肠,需从科学认知与日常细节开始。让蔬果替代煎炸食品,用规律作息替代熬夜,规律排便并及时清洁局部,养成健康习惯,定期倾听身体的“体检”报告。通过专业指导与自我管理,共同守护生命“出口”的顺畅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