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 医心向党 | 坚骨柔情——司海朋教授的医者仁心与党员担当
2025-09-03 13:28医院管理员
白衣为甲承使命,党员徽章刻担当。在生命与疾病交锋的战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每一位党员始终站在最前沿,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为笔,在救死扶伤的答卷上书写着共产党人的担当。
从急诊室里争分夺秒的抢救,到手术台旁聚精会神的攻坚;从攻克疑难杂症的科研实践,到公共卫生领域的默默坚守……他们将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融入每一次听诊、每一次穿刺、每一次沟通,用专业与温情驱散病痛的阴霾,用行动诠释 “我是党员,我先上” 的铿锵承诺。
本系列报道将走近这些党员同志,记录他们在诊室、病房、实验室里的动人瞬间,聆听他们用仁心仁术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愿这些真实记录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医者的责任与党员的担当,共同凝聚起建设健康中国的磅礴力量。
在骨科与骨质疏松防治的战场上,每一位医者都是患者行走的支撑、生命的守护者。司海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外科第二党总支书记、骨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青岛市医工交叉重点实验室主任,一位深耕脊柱外科与骨质疏松领域的党员专家,用二十余年的从医经历诠释了何为“白衣承使命,党员徽章刻担当”。他不仅在手术台上以精湛技术挽救无数危重患者,更将防治关口前移,深入基层开展骨松义诊,推动AI赋能慢病管理,将“防大于治”的理念写入齐鲁大地的健康档案。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兼具医者仁心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党员先锋团队正不断突破医学边界,用爱与责任筑牢百姓的“骨骼长城”。
坚守护脊一线,以党员担当诠释“生命至上”
司海朋教授常说:“骨科医生,是让人‘站直了活着’的人。”这句话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专业的执着。作为齐鲁医院(青岛)骨科中心主任和脊柱外科主任,他每年完成高难度脊柱手术超600台,其中不乏外省慕名而来的复杂病例。曾有一位上胸椎六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手术瘫痪风险极高,多家医院建议转诊北京。但患者经济困难,司海朋毅然顶住压力,带领团队连夜研究手术方案,最终以“选择性环形减压去后凸”技术成功让患者重获站立能力。为了这台手术,他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研究资料,带领学生就15个细节问题一一落实,带领手术小组讨论至深夜。
“让患者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这也是司海朋常对学生讲的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上颈椎微创通道手术,在多种疾病中率先应用OSE技术,推出的OSE技术基层培训班已接受5000余名医疗同道参学,这一微创技术已走向全省。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他的手术日常常从清晨6点开始,持续至深夜。他说:“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面,困难面前不退缩,患者面前不放弃。”
深耕骨松防治,以公益之心践行“医者大爱”
骨质疏松被称为“静默的流行病”,尤其危害老年群体。他的一位患者从2013年到2016年,这位85岁的老人因胸腰椎四次骨折,经历了漫长的“拉锯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痛苦,也是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早期“重手术、轻管理”的典型缩影,司海朋深知,仅靠手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6年起,他带领团队发起“骨质疏松义诊宣教”项目,利用业余时间走遍山东省16个地市,举办义诊341场、基层医生培训86场,发放《骨质疏松预防手册》超10万册。他创建的“骨松大讲堂”视频号发布科普推文150余篇,阅读量超20万,获评“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多次受邀在“健康山东”等专业科普栏目宣讲。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多次自掏腰包支持贫困患者,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他说:“一天三台手术只能救三个人,但一场义诊可能唤醒千百人的防病意识。”这份执着也感染了他的学生,多人多次因在公众场合勇救路人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报道,成为“齐鲁医者精神”的生动注脚。
推动医工交叉,以创新精神引领“智慧医疗”
作为青岛市医工交叉重点实验室主任,司海朋始终站在医疗创新的前沿。他带领团队融合人工智能与骨科医学,自主开发骨质疏松智慧慢病管理系统,自主研发骨质疏松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了覆盖“居家自查-社区筛查-医院诊疗”的骨质疏松三级智慧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慢病管理效率。在青岛市崂山区卫生局的支持下,连续五年承担崂山区骨质疏松筛查与干预项目,并获得青岛科技惠民重点项目支持。并荣获国际骨折联络服务(FLS)最佳实践金奖,指导学生团队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省级金奖等各项荣誉,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并受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专访报道。
他积极探索“AI+治未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山东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说:“科研要解决真问题,党员更要带头啃硬骨头。”如今,他正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临床应用,致力让更多患者享受微创、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
组建MDT团队,打造骨松管理的“齐鲁模式”
秉持“治疗预防并举,临床科研同行”的理念,依托自主开发骨质疏松智慧慢病管理系统,司海朋精心组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为骨松防、治、研工作开辟崭新路径。
在他的带领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设置骨质疏松专病病房,依托骨松骨折专病临床路径开展系统管理:在患者住院前,打通院前绿色通道(优先住院、一站式项目检查);住院期间,不仅内分泌科医生与脊柱外科医生共同参与病房管理,更是结合专病护士培养,开展专病集中化宣教;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骨质疏松智慧慢病管理系统”,对康复期的疑问向医生咨询,系统也会定期随访及提醒患者复诊。“齐鲁模式”有助于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早干预早治疗,有效促进康复并预防复发,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培育时代新人,以师者仁心传承“齐鲁精神”
司海朋不仅是医生、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前已培养博士后、硕博研究生50人,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好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他常说:“临床和科研是你们的立身之本,一定要比我更拼。”
生活中,他是学生“最可靠的家人”。他曾资助一名因父亲重病濒临辍学的学生完成博士学业,并送其出国深造。他还设立团队“公益助学基金”,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掉队”。学生们说:“司老师用行动教会我们什么是医德、什么是党员的责任。”
结语:党员徽章在白衣下闪光,医者仁心在岁月中沉淀
司海朋教授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一名党员医者的初心与使命。他说:“要用党性践行初心使命,用仁心守护人民健康。”从手术台到社区义诊,从实验室到讲台,他始终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以医者的使命守护生命,以师者的情怀培育未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信念如何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中熠熠生辉,更看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如何化为一场场手术、一次次义诊、一份份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