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镜下微创复位:舟骨骨折治疗的新曙光

2025-03-28 16:12手足与显微重建外科

在各类骨折病症中,舟骨骨折发病率不容小觑,约占全身骨折的2%,在腕骨骨折里占比高达70%-80%,多发生于青壮年。跌倒时手掌着地,舟骨受压于桡骨与头状骨间,极易骨折。因其所处位置剪力大、血运不良,骨折后愈合难度大,还常伴随舟月韧带损伤、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等。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舟骨骨折时,虽能复位,却弊端重重。手术需大范围切开,创口大,不仅严重损伤周围组织,还破坏脆弱的舟骨血运,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大幅延长,甚至出现不愈合、延迟愈合或坏死等情况。此外,传统手术骨折复位精度有限,若复位后骨折处存在超过1毫米的台阶或不匹配,术后5-10年发生腕关节炎的概率将急剧升高。而且,对于伴随的舟月韧带损伤、TFCC损伤,传统手术很难在同一操作中精准诊断并有效处理。
如今,腕关节镜下微创复位技术应运而生,为舟骨骨折患者带来希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手足与显微重建外科率先引入这一先进技术。该技术仅需在患者腕部切开2-3个约0.5cm钥匙孔大小的切口,借助高清腕关节镜,精准定位骨折部位,避免大面积创伤,术后疼痛大幅减轻,疤痕微小,感染风险显著降低。同时,凭借高清关节镜成像系统与三维影像导航技术,医生能清晰观察骨骼、韧带和关节面细节,精准规划复位路径,确保“直视”下完成复位,极大提升手术安全性,最大程度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
尤为关键的是,通过腕关节镜技术,医生不但能精确诊断出舟月韧带损伤、TFCC损伤等伴随病症,还能在同一手术中一次性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一位青年男性患者因摔伤导致左腕舟骨骨折,慕名找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手足与显微重建外科主任刘育杰。刘育杰凭借近20年在腕关节疾病微创诊疗领域的丰富经验,制定“腕关节镜下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微创手术方案。手术中,在关节镜的精准引导下,采用一枚不等距螺纹加压螺钉对舟骨骨折进行复位,关节面复位达到了100%。同时,医生利用关节镜对伴随损伤进行探查修复,手术效果超出预期。
                                                          图一 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舟骨腰部骨折
                                                                      图二 术中即刻复位微创小口
                                                     图三 术后影像学复查舟骨骨折解剖复位
这种个性化精准治疗,针对不同类型舟骨骨折定制专属复位方案,术后关节面平整度可达98%以上,最大程度保留手腕功能,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术后患者能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平均恢复周期比传统手术缩短30%-50%,助力患者快速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
腕关节镜下微创复位技术不仅适用于简单舟骨骨折,对于合并韧带损伤、关节面塌陷等复杂骨折同样优势显著。它能在镜下精准清理受损组织,同步修复韧带与软骨,避免二次手术;还能通过“微创植骨技术”,针对骨缺损部位,经微创通道植入人工骨材料,促进骨骼再生。
从传统手术的大创伤、低精准度,到如今腕关节镜下微创复位技术的小创伤、高精准度,舟骨骨折的治疗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技术的出现,开启了骨折治疗的新纪元,让更多舟骨骨折患者看到康复的曙光,也为骨科微创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精准微创,镜显未来——让科技为您的健康腕骨护航。
专家简介
刘育杰,手足与显微重建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毕业于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术兼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分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显微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特约编委
长期专注于专业领域实践、研究和创新,发表医学论著26篇,美国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3篇,参编专著4部,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3等奖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
擅长领域:腕关节疾病诊疗及腕关节镜微创手术;骨感染、骨髓炎、长段骨缺损的诊疗;复杂创面的整形修复;肢体创伤后功能重建;拇手指缺损再造;复杂周围神经卡压损伤的修复及晚期功能重建;肢体慢性创面的修复(糖尿病足、褥疮等);断肢(指、趾)再植;肢体淋巴水肿;足病治疗(拇外翻、扁平足、高弓足);足踝创伤等。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