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月系列活动 · 学生心得篇|当我那天变成“老人”……
2025-10-30 15:56保健科/老年医学科病区
为深化人文护理教育,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院保健科/老年医学科于近日举办“感知暮年时光·提升照护温度”高龄体验活动,让年轻的护理学子们通过穿戴专业装备,亲身体验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日常困境,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理念。
活动在参与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实习同学窦晓静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她的体验与思考。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她的视角,一起感受这堂“体验变老”的护理课。
一直觉得人老了能有什么变化?为啥他们的脾气总是怪怪的,短短的一段路能磨磨蹭蹭走半天,吃饭还会把米粒撒在桌子上?直到我穿上那件高龄模拟体验装置,才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
一开始扣上负重背心时,我还对着同学笑,觉得像穿了件奇怪的铠甲,可刚站起来就笑不出来了——胳膊抬到一半就被硬生生拽住,膝盖弯着发僵,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身体晃得厉害,得死死盯着地面才敢挪脚,活像个没上满发条的机器人。戴上那副低视力眼镜,眼前的一切都蒙了一层纱,同学的脸变成模糊的轮廓,连近在咫尺的餐桌边缘都看得不真切;再套上厚厚的耳罩,周围的声音瞬间被吸走,同学喊我名字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连自己走路的脚步声都变得闷闷的,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与世隔绝”。
慢慢挪着走那段平时两步就跨完的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下一秒就摔下去,手心攥得全是汗。走了还没一分钟,腿就开始发酸,后背也发紧,明明只是十几米的距离,却像走了十万八千里那么久。路过门口时,有个同学顺手帮我拉开了门,那句“慢点”明明很轻,却让我鼻子一酸——原来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对“老人”而言,竟是这么温暖的支撑。
最让我崩溃的是拿筷子吃饭。我盯着盘子里的青菜,手指不听使唤地抖,筷子夹了好几次都夹空,好不容易夹住一粒,刚要往嘴里送,手一抖,菜又掉回了盘子里,越急越夹不住,筷子在手里转来转去,真的很生气——这才几分钟我就没了耐心,想到那些手抖得更厉害的帕金森老人,每天要这样和一顿饭较劲多少次?他们心里的无奈和委屈,得有多深啊。
体验结束后,我解开束缚带才发现,腰已经酸得直不起来,胳膊上还勒出了淡淡的红印。后面看着同学们体验的样子。突然觉得特别心酸,我们只体验了短短十几分钟,就累得够呛,可老人们要这样过一天又一天。
这次体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老年”的新认知。原来他们走路慢不是“磨蹭”,是身体不由己;吃饭撒饭不是“笨拙”,是手脚没了力气;脾气变得古怪,或许是因为看不清、听不见,心里着急又说不出来。我们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要拼尽全力。
以后再看到身边的老人慢慢走路,我会主动走过去扶一把,不再催他们“快点”;看到他们夹菜手抖,我会帮他们多夹一些,不再随口说出“怎么这么不小心”。因为我们的一点耐心,一个小动作,对他们来说就是满满的温暖。
这堂以身体验的课程,胜过万语千言。当卸下装备,重返“年轻”的身体,那份沉重的感受却留了下来,并转化为一个清晰的信念,未来,我会像科室老师引导我的那样,用耐心和温柔,陪身边的老人慢慢走过每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