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复杂。”虽然已经过去6年之久,刘涛对鲁大爷的病情仍然记忆犹新。
2016年7月,正在急诊外科值班的刘涛第一次见到94岁的鲁大爷,因意外骨折,老人已经辗转就诊了两家三甲医院,但都因为高龄、骨折复杂无法确保围术期安全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刘涛还记得,老人尽管94岁高龄,但是身体康健,生活积极,每天出门锻炼,一旦卧床,将再没有机会恢复到伤前状态,老人及家人了解长期卧床带来的严重危害,手术治疗的意愿非常强烈,这在高龄患者家属中是不多见的。
刘涛接诊后,首先对老人进行了详细问诊,并完善相关检查,发现病情确实比较棘手。鲁大爷的骨折是股骨粗隆间、粗隆下并延伸到股骨干的粉碎性骨折,而且错位很大,闭合复位比较困难,手术时间会较长,围术期有一定风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急诊外科主任、创伤骨科副主任刘涛在手术中(资料图)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髋部骨折。老年人髋部骨折是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伤后一年的死亡率高达25%,仅有40%左右的病人能生活自理。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临床实践表明,几乎所有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都需要手术治疗,且越快越好,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2014 AAOS)认为入院48小时内手术治疗能获得最佳效果。但是,因老年病人大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多次会诊并进行全面检查来评估其脏器功能和手术耐受性,这些都在无形中极大推迟手术的时间。
幸运的是,虽然老人年龄较大,但身体素质较好,并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初步评估后立即与麻醉科主任李建军沟通,认为病人虽然高龄,但身体比较健康,可以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得知可以进行手术,老人和家属都表示完全支持、信任医生,希望尽快安排手术。随后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全力配合下,手术很快提上日程。
为了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一般的髋部骨折手术医生都会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但面对鲁大爷,为了保证手术效果,即使是从医近三十年的刘涛和他所在的创伤骨科团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手术。
得益于麻醉科的强大支持,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刘涛主任及团队首先进行了闭合复位但效果不佳,随后调整采用第二方案用经皮钢丝环扎结合髓内钉的治疗方式,通过应用微创钢丝导入器(发明专利)和紧丝器(发明专利)两项技术达到了微创复位的效果,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在一个半小时内顺利完成手术,比常规切开复位手术缩短了半个小时。这也是两项专利发明第一次应用到九旬高龄患者手术中。经过检查,内固定良好,手术顺利。经麻醉医生评估,术中出血量较少,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安返病房。
刘涛介绍,微创钢丝导入器和紧丝器两项技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针对难复性骨折所做的思考和创新。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骨折如果闭合复位效果不佳,就需要切开采用开放绑钢丝达到复位的目的,但这种方式创伤很大,术后容易出现感染和骨折不愈合。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刘涛和团队广泛查阅文献,在国外同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人解剖数据进行设计和改良,自主研发了微创钢丝导入器和紧丝器,在手术中协助医生达到微创复位的目的。该技术已在2017年珠海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COA)上进行交流,相关成果发表在2021年SCI杂志Orthopaedic Surgery上,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
成立省内首个“老年髋部骨折关爱病房”,关爱老年人健康
成功的手术只是第一步,老人的围术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转入病房后,鲁大爷得到了非常专业的护理和康复,康复宣教早期就及时介入。术后第二天,鲁大爷就可以下地在床边站立,慢慢地扶着床边进行行走锻炼,术后4个月复查时即可顺利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