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手记——医院公共课:知识赋能实习,温情点亮医路

2025-10-16 07:49山东大学2022级实习生张文泽

时光飞逝,为期18周的临床实习即将结束。在这段经历中,通过各临床科室的轮转,我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医院每周安排的公共理论课,也带来了许多触动和意外收获。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实习所需,从病例分析、医患沟通,到应急处理与文书规范,皆是能够直接运用于实践的“实用干货”,令我受益匪浅。

山东大学2022级实习生张文泽

脊柱外科卢春李老师授课

实习公共课的第一堂,是脊柱外科卢春李老师主讲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外科思维课。不同于单纯理论灌输,卢老师用生动案例与清晰逻辑拆解诊疗思维,让我对这类疾病的诊疗逻辑有了系统认知。课程还设互动环节,老师邀请同学们上台模拟患者,展示颈椎病检查操作,从触诊手法到体位调整,逐一演示流程,帮我们理解操作背后的医学原理,更让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为后续实习积累了经验。

这堂课只是众多公共课的缩影。后续课程覆盖临床实习多个关键场景:妇产科妊娠期疾病急救课,教我们识别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等急症的预警信号与初步处理流程;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课,通过病例复盘讲解急诊溶栓、介入治疗的时机与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儿科儿童气道异物处理课,借助模拟教具演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预防医学中医理论解读课,从“治未病”理念出发,讲解如何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堂课都紧扣实习需求,为我们轮转科室提前储备知识,实现“学用结合”。

肿瘤学概论曹芳丽老师授课

在所有课程中,肿瘤学概论对我意义特殊——今年6月,奶奶因肺癌离世。课堂上,曹芳丽老师讲解肺癌的病理分型、分期标准与综合治疗策略时,陌生的医学术语瞬间与奶奶治疗的场景重叠——我想起医生解释“非小细胞肺癌”的郑重,想起为“靶向治疗还是化疗”权衡的纠结,也想起奶奶承受的治疗副作用。若早接触这些知识,我或许能更清晰理解病情,更从容陪伴她。

课程中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内容,更让我共情与反思。肿瘤治疗不仅是身体救治,更是心灵抚慰,患者易陷入焦虑绝望,家人与医护的关怀至关重要。这让我明白,医学需精准技术,更需温度与共情。我不再仅以“家属”视角看肿瘤,更以“准医护人员”思考:未来临床工作中,既要提升专业能力提供科学建议,也要学会倾听关怀,用温暖帮患者对抗恐惧。

医院的公共课,是实习路上的“充电站”,更是我们从“医学生”向“准医护人员”转变的“引路牌”。未来,这些知识与初心将成为前行力量,指引我们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既守专业严谨,又怀人文温暖,不负患者信任与医者使命。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