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良教授做客第四期“博施讲坛” 讲述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技巧

2025-04-08 09:05宣传统战部

为深入落实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推进医院人文内涵建设,4月2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第四期“博施讲坛”在济众楼五楼阅览室成功举办。讲座特邀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创新能手,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潘新良教授,以“医学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技巧”为题,为干部职工带来了一场关于医学本质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

潘新良进行讲座

潘新良以幽默自谦的方式开场,坦言自己并非“沟通高手”,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沟通之道”。他指出,过去的医学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结构性问题,当前医患矛盾频发,部分源于医生对患者情感需求的忽视。从哲学视角上,他强调医学的本质始终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体现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方法,但存在风险与局限;“人学”则要求医生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尊重其情感和社会背景。医生需在实践中平衡二者,通过个体化治疗和良好沟通,尊重患者意愿,同时遵循医学规律和伦理规范,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和人文关怀。
在讲座中,潘新良结合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深入探讨了医生人文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医生需注重自律,坚守职业道德,以严谨态度对待工作,注重仪表举止以增强患者信任。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应尊重患者生命,理解其心理状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误解,同时要以同理心对待患者,给予人文关怀;在医生与医生的关系中,他提倡互相学习、尊重,避免因平台和资源差异而产生偏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多作换位思考;从社会层面,他认为认可医生价值是人类价值的重要体现。
最后,潘新良讲述了医患沟通的关键要点。医生应以礼貌和尊重为基础,通过典型案例增强说服力,用安慰和暗示传递信心,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需求进行精准沟通。解释病情时,要抓住关键信息,避免信息过载,确保患者和家属理解。此外,医生需识别患者家庭中的决策者,避免重复沟通,提高效率。“医学的成就是终身成就,医学的关怀就是终极关怀。好医生既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病的人。”潘新良以充满哲思的箴言为讲座画上圆满句号。
相关院领导、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各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医疗医技科室正、副职,行政后勤科室正、副职,护理单元护士长(或主持工作的副护士长),科室主任助理等近两百人通过主会场、分会场及线上平台同步参加讲座。
主讲人简介
潘新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创新能手。
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顾问、山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主编。
曾任国家卫健委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院长、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齐鲁医学部耳鼻咽喉科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潘新良在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和下咽癌手术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国际上首创了声门旁间隙入路下咽癌手术、水平半喉切除舌瓣喉功能重建术、改良颈阔肌肌皮瓣喉功能重建术等多种手术方式。主持并制定了我国首部《下咽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状细胞癌诊治专家共识》,参与制订《喉癌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多次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喉癌、下咽癌述评文章。2012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名医奖”,连续8年蝉联中国名医百强榜头颈外科TOP10,2018年荣获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三等功及山东省创新能手称号。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