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 医心向党 | 生命重启——医者仁心唤醒"静止心脏"
2025-08-14 13:26重症医学科
白衣承使命,党员徽章刻担当。在生命与疾病交锋的战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每一位党员始终站在最前沿,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为笔,在救死扶伤的答卷上书写着共产党人的担当。
从急诊室里争分夺秒的抢救,到手术台旁聚精会神的攻坚;从攻克疑难杂症的科研实践,到公共卫生领域的默默坚守…… 他们将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融入每一次听诊、每一次穿刺、每一次沟通,用专业与温情驱散病痛的阴霾,用行动诠释 “我是党员,我先上” 的铿锵承诺。
本系列报道将走近这些党员同志,记录他们在诊室、病房、实验室里的动人瞬间,聆听他们用仁心仁术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愿这些真实记录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医者的责任与党员的担当,共同凝聚起建设健康中国的磅礴力量。
在重症医学科的战场上,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的故事。37岁的王大哥,一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因冠状动脉主干堵塞导致心跳骤停、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同时面临“心脏交感神经风暴”这一世界性难题。面对这场几乎不可能赢的生死博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运波带领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多学科协作和社会大爱的支持,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当王先生最终转危为安时,这场生死救援的意义已超越医疗本身——它彰显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医心向党,以专业与担当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信念,也诠释了医疗卫生战线上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红色先锋。
生死时速:我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与多学科协作力挽狂澜
7月13日,王先生在外院就诊时突发心跳骤停,当地医院紧急复苏后转入我院ICU。他的情况危在旦夕:冠状动脉主干完全堵塞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反复室速/室颤让心脏几近"罢工",心源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让救治难度成倍增加。紧急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主动脉球囊反搏、人工冬眠和抗休克综合抢救,同时为全面评估病情,给予脑血流血氧、心肺和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密切监测和精准治疗。医院组织心内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会诊,定于14日紧急行冠脉造影下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但术后患者病情没有明显改善,经综合分析评估,给予人工心脏患者才可获得更高的生存机会,患者家属同意后当即采用ECMO治疗。
郭熙和李志医生的ECMO团队用娴熟的技术迅速在静止的心脏和干瘪的血管中成功置入拇指粗的导管,护理小组用最快的速度把导管和机器连接并运转,为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提供保障。
挑战极限:90小时心脏电风暴之战
ECMO上机只是第一步。患者随后出现了更为棘手的“心脏交感神经电风暴”,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频繁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营养心肌和连续电除颤等常规治疗手段全部失效。再次组织多学科会诊决定果断采取“心脏静息疗法”:通过高钾极化液让过度兴奋的心肌细胞“冷静”下来,同时依靠ECMO完全替代心肺功能。
“那90个小时,是我们经历过最漫长的等待。”护士长张苗回忆说,“每分每秒都要精准调控抗凝药物,既要防止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又要避免患者颅内出血,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床旁,与时间赛跑的整整90小时,最终实现了心脏功能的逐步恢复。
大爱无疆:社会力量托起生命希望
在患者妻子和父母为治疗费用发愁时,孙运波面对患者生命恢复逐渐增大的可能性,希望再抢救患者3天:“再等等,再坚持一下,还有希望。”随后,孙运波便立即帮王先生联系筹款事宜,把患者的情况在家乡群中传播,次日便得到积极回应,青岛临沂商会和沂水商会的代表带着首批5万元捐款赶到医院。此后几天里,沂蒙老乡、匿名市民、王先生的邻居、城阳区凤凰山社区居民们的善款如雪花般飞来,共计凑了接近10万元的救命钱,完全满足治疗需要。“家国情怀、大爱无疆”在生命危急时刻得到生动体现。最终在我院积极救治和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涅槃重生:多学科协作铸就生命防线
从心脏停跳到脑功能恢复,从肝肾替代治疗到抗感染管理再到营养、心理认知康复,救治过程环环相扣。心内科、介入科、放射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无缝协作,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更是以技术为刃、以爱心为盾,守护患者每一次微弱的心跳。最终,王大哥从深昏迷到清醒,从依赖机器到自主下地行走,实现了近乎不可能的奇迹。
这场生死救援,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团队协作与社会大爱的结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重症医学科主任孙运波带领团队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以党员使命为担当,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作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信念,而社会各界的支持则让“沂蒙精神”在危难时刻熠熠生辉。正如重症医学科孙运波主任所言:“ECMO让我们有了与死神谈判的筹码,多学科协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而社会各界的爱心则给了我们坚持到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