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齐鲁】二十四节气 | 处暑——暑气渐收燥气扬,中医润养正当时
2025-08-26 08:15宣传统战部 中医科
暑气终结,秋燥当令,我们迎来了“处暑”节气。“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意味着炎热的暑天正式结束,天地间阳气日趋收敛,凉爽的秋意开始真正占据主导。对青岛而言,此时海风湿黏之感大减,取而代之的是明显的秋燥,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中医认为,这是 “阳消阴长” 的过渡关键期,养生重点需从“夏防暑湿”彻底转向 “秋防燥、保肺津、兼健脾” ,为接下来的“秋收冬藏”打下坚实基础。
一、处暑节气特点
1、暑湿终结,燥邪当令: 暑湿基本退场,“秋燥”成为绝对主导。青岛的干燥北风增多,空气中水分减少。燥邪最易损伤肺脏(娇脏,喜润恶燥)和津液,导致口干、唇裂、鼻干出血、咽喉干痛、皮肤干痒脱屑、大便干结等“燥象”全面显现。
2、寒热交替,易感外邪: “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凉意明显,午间仍有余热。人体毛孔从夏季的开放转为收敛,若调节不当(如贪凉),风寒之邪易趁虚而入,引发感冒、咳嗽、肩颈酸痛。
3、肃杀之气,易扰心神: 秋对应五脏为肺,在志为悲(忧)。草枯叶落、万物萧条的景象易触发悲秋、忧郁、惆怅的低落情绪,影响气机舒畅,进而耗伤肺气。
二、秋天养生要点:防燥、润肺、解郁、健脾
1、饮食:润字当头,少辛增酸
·秋天宜“防燥护阴,滋阴润肺”。多吃多汁、柔润、富含胶质的食物,如秋梨可生吃清热,榨汁或炖梨膏润燥效果更佳(可加川贝母,润肺止咳)。
蜂蜜宜温水冲服,润燥滑肠,适合肠燥便秘者。
银耳被称作“平民燕窝”,银耳莲子羹是处暑绝佳甜品,可滋阴润肺,养心安神。
·“少辛增酸”:
少辛: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以防助燥伤阴,加重口干便秘。
增酸:适量吃葡萄、石榴、山楂、柚子等酸味水果,酸能收敛肺气,顺应秋收之气。
2、起居:早卧早起,适度秋冻
·睡眠调整:坚持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冻”有度:
白天仍需防晒(防“秋老虎”紫外线),但空调使用要克制,避免过度干燥。可改用风扇+开窗通风。
·室内保湿:若觉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地上洒水,防止燥邪伤身。
3、运动:平稳和缓,内养元气
·应选择动作舒缓、平稳心率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耗伤津液。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站桩。运动时间以午后日照充足时为佳,避开寒露深重的清晨。运动至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
青岛处暑特色“润养”贴士
·防“海风燥邪”:海边游玩时间不宜过长,结束后及时涂抹润肤露,多喝温水。
·适度“秋晒”养生: 抓住阳光和煦的午后,晒晒后背(督脉),有助于补充阳气,畅通气血。
·穴位按摩:
滋阴润燥: 按揉照海穴(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
护肺防感: 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
舒缓情绪: 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处暑养生核心口诀:
处暑时节暑气收,秋燥当令津液伤。
少辛增酸食润物,银耳秋梨蜜枣尝。
早卧早起敛神气,适度秋冻体自强。
缓步登高舒胸臆,远离悲秋心欢畅。
润燥养肺固根本,冬来方能精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