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平静的城市背景下,他们依然在竭尽全力

2023-01-16 22:56供稿科室:宣传统战部 图文作者:徐峥 杨晓卫 李梦阳

随着越来越多市民阳过、阳康,城市似乎又逐渐回到以往的节奏,大家开始热热闹闹的忙年。在平静的城市背景下,有这一群人,他们的一天,能够坐下来休息一会,拥有半个小时吃个午饭,都已经是奢侈。他们用自己一刻不停的付出,尽力守护这个城市的平安。

am 07:30

刘宝义正在医生办公室主持早交班,科里的年轻人汇报了昨晚患者们的病情。昨晚的夜班很不太平,新收入的几位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太快,值班医生忙了一整夜,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宝义追问了几句后很快给出治疗建议。最近三个多周,刘宝义忙得像陀螺一样,抢救诊治患者、安排医生查房、规范诊疗标准以及各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他必须时刻“分秒必争”。今天上午刘宝义的主要任务还是到13楼病区查房,单单在去的路上,他就被截住了三次,都是各科想让他会诊,他边走边聊,迅速给出了专业诊疗方案。查完房已接近中午12点了,将近站了5个小时的他滴水未进,来不及休息,刚走出病房的他又被排队等候请教的年轻医生团团围住,新一轮的诊疗指导又开始了。

这是医者,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哪怕自己累一点也没什么。

am 08:15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丁美玲每天一早都需要来到9楼骨科病房改建的重症病房查房,57床的张奶奶今年已经92岁,因为病毒性肺炎入院,病情很危重,家属甚至都想要放弃,可是丁美玲认真判断了病情之后,还是觉得有抢救成功的可能性。既要缓解症状,又尽量降低张奶奶的痛苦,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负担,最近几天,她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早上,在给张奶奶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丁美玲认为张奶奶已经可以撤下呼吸机,从重症病房转出了,那一刻,陪同查房的医护人员几乎欢呼了起来,家属也含着泪一再感谢。

是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去救治。

am 08:30

年近60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兴旗刚刚结束了一个夜班,最近科里特别忙,患者数量多、病情重,夜班医生基本都是忙到天亮。昨晚有两位50多岁的患者情况不太好,早交班时他嘱咐今天查房的医生重点关注。看到早交班同事们繁重的工作安排,王兴旗多次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放弃休息时间继续留下来查房。虽然明年就要退休的他明显感觉体力大不如前,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依然跟大家一样冲在救治一线,争取站好职业生涯最后一班岗。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始终对得起这身白衣。

am 09:10

13楼病区护士长宋维娜兴奋地告诉同事们,病区收治的第一位新冠感染患者、98岁的刘奶奶,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终于病情好转要出院了。2023年元旦,为了加强对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分流急诊患者,医院统筹决定将13楼病区转为呼吸与危重症患者病区并立即开始收治患者。宋维娜记得很清楚,从接到通知到第一位患者入住,短短不到2小时。而接到通知时,宋维娜还在为家人做午饭,这也是两个多月来,一家人为数不多的聚餐,这顿饭她基本是站着吃了几口,期间拨打了近50通电话联系工作。“其实我这不算什么,我们有很多医生护士老师都来不及吃饭就赶了过来,整理病房,准备接收患者。”宋维娜还记得,病区收治的第一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就是98岁的刘奶奶,随后患者一批批到达,大家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上厕所,直到晚上9点多。“当时有护士老师说,今天儿子生日,希望能在晚上12点之前赶回去。感觉真是很心疼,但特殊时期确实大家都很忙。好在付出总是有收获,这几天查房好多患者恢复得很不错,会越来越好的。”宋维娜说。

相信疫情褪去的春天就在不远处。

am 09:30

这是王光强今天上午看的第8个病人,而上午预约的病号,还有近50人。以往,门诊一个半小时,王光强能问诊20个病人以上。虽然目前很多病人已经阳过、阳康,但心底里对这个病毒的不了解和恐惧,还是让他们希望通过更详细的咨询,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王光强只能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解答病人的各种问题,身为共产党员,他觉得这没什么,这个特殊时期,能让一个个焦虑的心灵,通过医生的话,平缓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哪怕,他的午饭,只能推迟到两点甚至更晚才能吃。

am 10:10

阮晓云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4楼病房对高龄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重点查房。今年59岁的她,作为医院退休反聘医生,在这个患者数量激增、科室人员紧缺的特殊时刻,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坚守在治病救人的门诊病房一线,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几乎每天风雨无阻都要来查房。在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短短休整几天后的她又迅速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阮晓云说科里的同事都很辛苦,自己也绝对不能退缩,身为医务工作者,站在救治一线,这就是职责也是使命。

不后退,不掉队,以瘦弱的身躯撑起一片天。

am 11:45

19楼病区护士长袁妮妮刚刚结束了一场特殊的“聊天”,科里入职不久的护士最近压力太大,情绪上有些不对劲,袁妮妮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好在年轻人情绪来得快、恢复得也快,聊天结束后又充满活力回到岗位上。作为护士长,她既要统筹安排好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还要时刻关心关注护士们的身心健康。袁妮妮表示,现在整个病区床位依然是“一床难求”,重症患者大多数年龄比较大,恢复也比较慢,有的护士心理压力就比较大,比较容易情绪低落,有的时候只需要听他们倾诉一番就好。

她们也只是脆弱的普通人,只是穿上这身白衣,就有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am 12:00

张宁所在13楼病区查房完毕,她才走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宝义跟前不太好意思地表示,想请他帮帮忙看看自己母亲的病情。这段时间,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张宁服从医院统一安排,被紧急调到13楼病区担任医疗组长。这位温柔的女医生认真、仔细、专业也很干练,患者和家属都夸她是“绝对的好医生”。的确,病区30多位患者的情况,张宁基本都能清楚记得,对患者入院以来的指标变化也都了如指掌,查房时,有的年轻医生漏了重要信息,她会马上进行补充,诊疗思路敏捷、病情分析到位。只有在面对一位患者时除外,那就是张宁年近80的母亲。老人原本就有基础病,因床位紧张,在急诊等了好久才住到病房。虽然就在自己分管的病区,张宁也无法一直守在床前尽孝,只是在全神贯注忙完其他患者后,才能去看看老人。

“医者不自医”,她全身心服务病患,却对家人多了一份愧疚。

pm 13:50

徐艳玲的会诊听班电话不断响起,“好的,我马上过去。”此时,她刚刚结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楼的常规查房工作,需要尽快赶去各个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的病区进行会诊。在全院打通科室界限,开设综合病区,全力保障患者救治的情况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了其他临床科室每天所需的会诊任务,指导救治各科室收治的新冠感染患者,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确保诊疗的准确性。一天下来接到的会诊任务至少有30多个,在急诊、病房、三号楼之间往返无数次。“每天走两万步也是有可能的”,徐艳玲笑着说。

她用脚步丈量医院各处,保障生命的希望。

pm 15:30

作为新改建的9楼重症病区的护士长,曹光岩一天都在协调沟通各个来支援的科室和部门,二十天前得知自己所负责的楼层要改为重症病区,曹光岩有些紧张,害怕人员和设备力量不够,但麻醉与危重症医学中心在李建军院长助理的带领下,几乎将所有的重症抢救设备第一时间运到9楼,并专门派周金锋副主任等3位医生常驻,感染性疾病科丁美玲主任也带领科室同事前来支援,护理部调配了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张丽丽和曹光岩并肩作战,而之前被派往急诊和重症ICU轮转的高年资护士们,也在这时展现出了足够的经验和担当。虽然目前9楼66张床位全部满员,但重症患者们陆续病情好转,94岁高龄的李奶奶经过11天抢救成功撤机转到普通病房,57岁在外院喉癌术后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王大叔也从9天前的重症到现在准备出院,这给了曹光岩和同事们极大地信心。

八方来援的力量,共同搭建起了这方守护生命的战场。

pm 16:50

王志强正查看患者情况,看看片子、听听肺、了解各项最新检查指标。王志强是去年8月医院引入的呼吸专家,目前主要在18楼和19楼病区对呼吸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收治的最大年龄患者是一位101岁的男性,因合并脑血管问题,老人刚来的时候病情较重,经过精心治疗后现在相对平稳。“现在总体情况好多了,大多数患者病情都在好转,那几天确实很难熬。”王志强还记得,自己是在三天上了两个夜班之后倒下的,也算是科里的后几名,因为同事纷纷感染倒下,人手不足,科室几位主任即使感染了也没有休息。他感染之后症状比较严重,休息了几天,也就是那几天全家都倒下了,年幼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回来上班之后就调过来参加这边病区患者的救治,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我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电话号码写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王志强说。

每当抬头看到患者眼神里的期盼,那就是他工作的动力。

pm 19:15

程鹤刚刚腾出空来,在休息室吃晚饭。这是她今天的第二顿饭,早上七点吃了两个鸡蛋后,忙碌的一天就让她基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她说这是科室护士们每天的工作常态,早七点接班,直到晚上七八点下班,一刻不停,所以大多数人就把午餐省略掉了。每每提到医护们的辛苦,程鹤的眼眶总会湿润,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程鹤和她的“战友”们已经在抢救和护理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人的最一线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曾经医护人员经历感染高峰期,不少同事刚刚退烧就给她发信息,希望尽快返岗,全科没有一位同事休满五天,几乎都是两三天就带病回来坚持工作,她想劝多休息两天,但劝不住,收治的重症病人,也确实等不了。

程鹤说,这身白衣似乎真的成了战甲,穿上它,就有了坚持的力量!

pm 19:55

这是徐聪今天拍的第527个患者的CT部位,以往病人来到医院拍摄CT,都需要提前预约,可能几天后才能排到。这段时间,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数量激增,为了让患者第一时间拿到CT报告,给主管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参考,放射科迅速调整了工作方案,当天所有来看诊的患者的CT拍摄需求,都尽量在当天拍摄完毕并给出报告,而这也使得放射科的同事们每天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医护感染高峰期那段时间,人员周转不开,体力也跟不上,徐聪说那时大家都是咬紧牙关,把值班时间打散,每人坚持几个小时,撑不住了就由同事顶上,周而复始。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个人都在前赴后继!

pm 20:45

核酸检测实验室里,杨银荣还在工作着。国家新十条发布后,检验科核酸检验的数量降了下来,似乎“大白”这个角色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检验科分子实验室的组长,杨银荣和她的同事们依然每天需要全副武装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承担着目前全院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核酸检测工作。重症病人入院,开始抢救的同时,需要核酸检测以判断是否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国家规定每三天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核酸采样,以确定病毒感染情况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都需要检验科来提供证据支持。杨银荣他们几乎已经适应了一天防护服穿下来衣服湿透的工作状态,这段时间医院各个岗位都很辛苦,杨银荣说他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快的提供检验结果给到一线,支持患者的治疗。图片

哪怕在不显眼的地方,他们也在努力发着光!

这是一场突然开始却不知何时结束的战斗,每个人都不得不参与其中,拼搏着、努力着、竭尽全力着、奋不顾身着。有人冲锋在前,倒下又爬起来;有人主动请战,去到战斗的最一线;他们奉献着,牺牲着……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知道,白衣为甲,责任和承诺,需要坚守。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