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日记 | 青年工作部部长王强:医学院两盏不灭的灯

2023-07-13 07:52青年工作部微信公众号”浮山说“

距离我国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来青岛院区与青年座谈一周了,有几个画面一直回映在脑海中,非但没有忘了,还越发清晰。

在周一的座谈会上,张运院士给青年寄语的开始,讲述了青岛院区建院幕后的故事。收到青岛市方面的邀请后,时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的刘玉欣赴青岛考察。张运院士讲到了一个难忘的镜头,在工作晚餐前的间隙,夕阳西下,在院子里的小桌上摊开一张纸,刘院长向时任山大副校长的张运院士和时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的李新钢介绍青岛市以及青岛院区的相关区位背景,张运院士肯定了在青岛建院的主张。我能听出那种记忆犹新,欣喜和自豪,还有齐鲁医学前辈的情怀。听课的同时,我已经脑补出那个画面:夕阳西下,晚霞映天,三位教授在一张白纸上描摹一个新的故事。自此,一批创业者从济南来到青岛,而今,齐鲁医学的种子在青岛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张运院士波澜不惊地说,学科竞赛是8小时之外的竞赛。之前临床的负担很重,工作时间中根本没有办法搞科研,只能挤自己的休息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写实验设计,晚上做实验。只能靠熬夜解决,45岁之前,晚上2点前不睡觉。为了多睡一会儿,早餐让位于睡觉,可以从2点睡到7点。90年代电脑出现之前,只能靠笔来抄文献,因而十年中磨秃了6杆英雄金笔。那个时候,护士12点下了夜班,看到东村49号院有两家灯还在亮,一家是张运院士,另一家是刘树伟教授,被称为“医学院有两盏不灭的灯”。当时有很多教授每天都上三次班,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到实验室搞科研,他们酷爱自己的事业。刘树伟教授是“拼命三郎”,断层解剖学的主编,晚上解剖楼里只有他自己,周围一圈的大体标本,刘教授在其中搞科研。漫漫长夜,灯光下教授们不舍昼夜,成就了各自的学科建设。

张运院士说研究目标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时代发展,90年代心内科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已经非常先进,但分子生物学已经兴起,解决深层次的创新问题还要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进行探索。对于这样一个成熟的团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转型过程。他从书店买了13本《基因》,给每个教授发了一本。自己带头,从50岁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克服各种阻力和困难,掌握先进的研究技术。现在已经进入到AI时代,我们就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这13本分子生物学是不断学习的勇气和毅力,大咖如此,小白还有什么需要纠结的,学习从来不会晚。

张运院士告诉大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医学科学家,创新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创新成果大多来自于年轻人。年轻医生要根据自己的选择培养自己的习惯,如果你下决心做一名好的临床医生,就要热爱临床、热爱病人、热爱诊疗技术;如果你决心做一名医学科学家,就要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及时的转换成很好的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再反馈、反哺到临床。科研要与国家需求、病人需求相结合,与临床相结合,让创新成果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

张运院士鼓励多个专业之间交流,医工结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种植牙的诞生,都是在不经意之间交流迸发的灵感。鼓励青年制定工作计划,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鼓励青年医生要把一个大病、难病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的研究,专注一个主题,用多方位的研究,层层推进的解决问题,给这棵大树画上主干、枝叶。

座谈要结束了各位还意犹未尽,还有人没有抢到提问的机会。这问答之间的传道解惑,娓娓道来,又是一个画面。

思索良久,我觉得,这黑夜中不灭的灯光,就是齐鲁医学之光。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