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的人 | 童心战“疫”,他们在这个春天“长大”
2022-03-21 18:0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医疗队
"让爱长大"
战 · “疫”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新冠疫情突袭青岛;
白衣战甲,肩负使命,闻令而动逆行出征。
这一次,如同往常的每一次,他们在抗疫最前沿为这座城市筑起坚固的防线;
这一次,不同往常的每一次,病毒偷袭校园,感染者大多数是未成年的孩子;
童心战“疫”,他们在这个春天“长大”!
孩子们,别怕,我们和你在一起
本次疫情病毒突袭校园,感染者大部分是中学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医疗队负责的病区里,就收治了这样一批孩子。
孩子们入住隔离病房时都背着沉重的书包,面色紧张不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懵懂地走进隔离病房。这些“05”后、“10”后孩子们的瘦小身躯与肥大的防护服、护目镜之间极不匹配,走路晃晃悠悠,极不协调。但他们仍然排着整齐的队伍,乖巧得隔开一米的间距,看到同样也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他们原本怯生生的眼神中才露出些许新奇、惊喜和期待,不安也渐渐收了起来。医务人员们尽力挥舞着双手向他们致意,交流时的语气也情不自禁更加温柔,尽量抚慰这些幼小、纯洁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如同父母一般最坚实的支撑。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这是刚进入隔离病房时,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他们当中有的可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有的可能是第一次住到病房,他们怀揣着各种不同的小心思,用各不相同的字迹试探着写下一张张纸条,传递着同样的期盼。
在隔离病房环境中,任何看起来普通的事情都会变得异常艰难,通讯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保证学习,大多数的家长还未给孩子配备手机,这样一来,通讯就成了难题。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焦虑和父母的担心,医疗队员们分工包干,“一对一”与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搭建起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面对孩子们,所有医务人员的心被狠狠揪了起来,他们用最专业的知识、用最温柔的语调和最灿烂的笑容,真诚地回应着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和疑虑,这些人们口中的“大白”,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一个坚定的信号——
“孩子别怕,我们和你在一起!”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阿姨,我今天过生日,可以吃桶泡面吗?”
“没问题,阿姨一定满足你,生日快乐,孩子!”
病区护士长王宝玲在一次日常通话沟通时,对接的孩子害羞地向她提了一个小请求:护士长一口答应,可去哪里找泡面呢?医疗队连夜紧急集合,许多队员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一桶平日里随处可见的泡面,难倒了所有人。于是一场“兴师动众”的找泡面行动浩浩荡荡地展开。
得知孩子的生日愿望是吃面,在护理组和膳食组努力下为孩子准备了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医疗队员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小零食、巧克力,为孩子过了一个朴素、却又意义非凡的生日。

隔离病房里,孩子们可以撒娇、可以耍赖也可以诉苦。
“药太苦了,阿姨,我不想吃了!”
“那吃一盒药,给一块糖怎么样啊?”
作为“临时父母”的医护人员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耐心开导,循循善诱,驱赶病毒,照护心灵。

隔离病房里,也有很多患者带来的感动。一位母亲和5岁的儿子都感染了病毒被安排在同一间病房,跟他们一起入院的还有位8岁的小姑娘,医护人员跟这位年轻的母亲商量希望她能同时照顾两个孩子,她非常爽快就答应了,也照顾得非常好。直到小女孩要转到另外的病区与姥姥团聚,病房空出一张床位,这位母亲才提出:
后来通过调查得知,她的另一个儿子只与自己相隔3个房间,却一直没有说,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别人的孩子。
童心战“疫”,他们在这个春天“长大”
“阿姨,十几天了,真是太无聊了。”
“那咱们做些小游戏吧”。
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医务人员策划了一场“绘画与写作大赛”,精心准备了参赛奖品,虽然只是巧克力与山楂片,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仅1天时间就收到几十份参赛作品。

他们有的文笔朴素稚嫩:
“感谢所有医生护士叔叔阿姨!”
也有的感情细腻深刻:
“他们对我们时刻投来无微不至的关心,对我们百般照顾,他们不分昼夜,奋力在前线,他们的背影好帅、好美,他们的身后就是光明,是希望!”
还有的真情流露:
“你们仿佛就像我这段时间里的一束光,为我成长的过程,打开了一盏灯。”


孩子们的坚强、懂事、积极、乐观,感动着所有的医疗队员,让这些天经历的辛苦和艰难,连日的忙碌与焦灼,酝酿成感动和值得。
少年强则国强。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这些稚嫩的面庞传递出不符合他们年龄的坚强、乐观和勇敢。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之后,一定会有灿烂的阳光和宽广的草地,等到那天来临,孩子们将继续自由奔跑,肆意成长!
疫散春自来,希望花永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