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医生——手术室里的幕后英雄
2019-08-22 00:00麻醉科
手术室里,麻醉医生来得最早,却经常走得最晚,手术中看似“袖手旁观”,却时刻守护患者安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进齐鲁医院(青岛)麻醉科,去了解这些幕后的“醉”美医生。
【6:10分】地点:麻醉药品物品准备间
早上5点多,当我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麻醉准备间的两位医护人员已从家里出发,前往医院。来到工作岗位后,他们先检查前日每个手术间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未拆封使用的药品、物品,将它们放回原处。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准备当日每台手术所需麻醉药品、麻醉耗材,逐一核对登记后,放在对应手术间的麻醉物品手推车中,供当班麻醉医生登记领取。
【6:40分】地点:麻醉物品准备间
医院正常上班时间是7:30,但是不到7:00,白天当值的麻醉医生就陆续到岗,到麻醉物品准备间领取所需物品、药品及医疗器材,进入各自手术间做麻醉前准备工作。
【7:20分】地点:麻醉科会议室
早上7:20,麻醉科的医护人员从各自岗位上来到会议室,进行日常早交班和早课学习。针对当日手术患者中危、重、急症病人,其主管麻醉医生会详细汇报病例并展开讨论,制定麻醉预案、明确术中麻醉管理要点及术后恢复期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围术期平稳安全。随后,按照麻醉科的惯例,每周二、周四、周五进行早课学习,针对专业知识、学科新进展、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由科室成员轮流授课。6月20日这天正值荣菲医生讲课。她用中英双语针对“全麻患者术前禁饮指南更新”一题向同事们进行了文献汇报。科室医生互相交流心得,并展开热烈讨论,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7:55分】地点:患者等候区走廊
交班结束后,刚刚7:50,麻醉医生们已纷纷进入手术间忙碌起来。按照医院规定,首台手术开台时间尽量在8:30前。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麻醉医生尽量把自己的准备工作提前做好。
【8:10分】地点:7号手术间
“大娘,您很棒!”实施麻醉前,麻醉科副主任周金锋向手术台上的95岁高龄患者伸出大拇指。
很多人认为,麻醉医生不过就是给患者打上一针、让患者睡上一觉,这个角色在整个手术及住院治疗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往往将他们忽视。殊不知,营造安全、舒适的“睡一觉”背后,是麻醉科医生们全方位的监测和细心的呵护。
7号手术间,麻醉科副主任周金锋医生今天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95岁高龄右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人。当接到手术通知单时,周主任就开始关注她了。手术前一日傍晚,周金锋副主任处理完当日的工作,来到住院病房访视这位患者。“麻醉前访视”也是麻醉医生每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位患者高龄、病情复杂,周主任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40多分钟,详细询问患者情况,包括术前用药、过往病史、家族史等信息,告知家属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风险,并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系统的术前麻醉评估。
因这位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并伴有心衰、肾衰、胸腔积液等问题,增加了手术风险,也无疑增加了麻醉难度。针对患者的情况,周主任选择的麻醉方式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椎管内麻醉。同时也为其备好充足的抢救药品及用具。
周金锋副主任正为患者准备术前麻醉药品
周金锋副主任为老人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神经阻滞复合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对于这位高龄患者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如果实施全麻,会对患者全身多个重要器官有影响,可能会出现术后苏醒时间延长,而且不能早期恢复经口进食。而使用神经阻滞复合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保持为自然睡眠状态,只需为其使用少量镇定药物。在术后患者能很快恢复进食,术后第二天在肢具的辅助下就可下床走路,极大缩短高龄患者后康复时间。
【8:15分】地点:12号手术间
在12号手术间,麻醉科主任李建军教授和荣菲医生正在为一名患有卵巢畸胎瘤的6岁女孩实施麻醉。小女孩躺在手术台上面带微笑,不停的问:“伯伯,手术疼吗?......”
“不疼,一会给你的血管喝点牛奶,你睡一觉,病就好了。”李建军主任边安慰小女孩,边为她进行麻醉。小女孩慢慢进入了梦乡。
手术室里,为了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这样的谈话,麻醉医生每天都在进行。
李建军主任为小女孩进行静脉麻醉诱导
荣菲医生为小女孩行面罩加压给氧
当手术医生紧张忙碌地做手术时,麻醉医生也并不清闲。手术中,他们始终关注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上的数据变化,给予患者全程、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并将血压、氧饱和度、脉搏、心率及心电图的监测等各项数值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需求,及时调整各种药物用量,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在正常范围,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医生荣菲记录术中患者生命指征数据
荣菲医生调节术中液体流速
【10:30分】地点:麻醉复苏室
9:00以后,各手术间的首台手术陆续完成,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等待观察苏醒。此时的复苏室变得格外繁忙,电话声此起彼伏。
“一会送来一名小儿骨科的患儿,快做好准备。”一名麻醉护士向恢复室医生汇报刚接到的电话内容。
不到半小时,麻醉复苏室床位已满员。每位患者进入复苏室,均由其主管麻醉医生亲自护送,并与复苏室医生及护士进行全面、详细的交接。在苏醒的过程中,麻醉医生不停巡视、观察每一位患者,守护在他们身边,确保患者平稳、舒适的醒来,帮助其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再将其安全的送回病房。
【12:40分】地点:手术室员工餐厅
12点41分麻醉科副主任周海鹏医生在第3台手术开始前的间隙,用时10分钟解决午餐后,便匆匆赶回手术间。
对麻醉医生来说,加班加点、不能按时吃饭而忍饥挨饿是常事。一天的工作结束,有时连一杯水也没有喝。像这些细节,还有很多,但我们很少了解到麻醉医生付出的努力。
每一份性命相托的嘱咐,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每一次化险为夷后的欣慰,麻醉医生用行动向患者表白:我们值得被托付!
【13:30分】地点:麻醉科主任办公室
“今天上午,你只是见到了我们科的部分同事。麻醉科一共有医护人员41名,每天在岗的员工超过30名。他们的身影不仅仅出现在手术室,还奔波在麻醉科门诊、妇科门诊、内镜中心、病房等等。麻醉技术的应用现如今不仅仅体现在手术配合上,麻醉科还配合各科室临床医生开展了无痛胃肠镜、分娩镇痛、术后镇痛、院内急救等工作。其中无痛胃肠镜是采用静脉麻醉技术,使患者可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和肠癌的发现率,并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这也让麻醉医生从手术室‘幕后’走向了门诊‘台前’。”李建军主任说。
“业内流行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其实,麻醉医生的使命不仅是要保护患者重要脏器不因手术而受损,保持原有功能的最大化,更要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注重患者的远期生存和生存质量。这一理念是齐鲁医院(青岛)麻醉科的追求,我们一直努力在做。”
李建军主任说:“术后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诸多不良刺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直接或间接使各种身体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手术患者康复延迟。”
“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麻醉医生会到病房进行随访。我们根据患者不同耐受疼痛的级别调整镇痛药物的用量,最大限度的减轻和缓解患者机体的疼痛反应,减轻患者因疼痛而引发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早日康复。”
齐鲁医院(青岛)麻醉科在围术期镇痛方面一直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形成了一套“预防性镇痛+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完整的镇痛模式。例如口服给药,静脉给药,病人自控镇痛、区域神经阻滞等。在多模式镇痛、精准镇痛方面走在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麻醉医生是一个繁琐、紧张、忙碌、与死神抗争的职业。虽然压力大、风险大、责任大,但他们的工作始终贯穿在患者整个围术期。他们不仅要掌握麻醉知识,还需要熟知各临床科室相关知识,是毫无疑问的全科医生。
患者的康复和手术的成功,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手术者的光环,作为“幕后英雄”的麻醉医生,起着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作用。虽然“与世无争”,但他们从不缺乏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