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齐鲁 薪火相传

2018-10-19 00:00青岛新闻网

    无德不行医,无德不兴医。 

    以“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为院训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百年来吸引了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医学,他们秉承着老师前辈兢兢业业、博施广济的优良传统,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下,在医学的广阔天地里前仆后继,将医道医德发扬传承、绵延流长。

    五年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落户青岛,也将老一辈的大医精神延续到了这里。

医者仁心,言传身教

    “老一辈老师身上都有‘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的品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党委书记、院长马祥兴教授翻看着自己与同学毕业40周年的留念合影向记者感慨万分。

    作为山东省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前身)文革后全国第二届统招的大学生,马祥兴教授近期刚参加了山东省医学院78级大学生40周年纪念活动。昔日与同窗好友交流探讨、共同学习的美好校园时光仿佛还历历在目,转身却已经从意气奋发的青年学生变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

    40年,时代腾飞,岁月流转;

    40年,医者大道,初心不忘。

    医学导师肩负双重使命,作为医者,守护生命的初心就像种子,从踏入医学院的那刻起,在心里生根发芽;作为师者,传道解惑使命当前,言传身教已成为举手投足间的习惯。

    医术的发扬光大,医道的无声传承,从未随着岁月流传而间断。

    马祥兴教授的首届博士研究生孟祥水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作为学生兼同事,老师的敬业精神从他刚入院时就印象深刻。“白天忙于大量的患者影像会诊、出具诊断报告,下班后还要整理疑难病例和教学素材。”孟祥水主任记得那使用的是胶卷相机,老师总是将一幅幅影像资料用相机照下来,洗出胶片,再一张一张裁剪做成幻灯片用于教学,整理一个病例就需要好几遍工序,还要查文献,做科研,夜里十一二点回家几乎是家常便饭。

    平易近人,亲力亲为也是老师留下的优秀品德。孟祥水主任还清晰记得2011年齐鲁医院华美楼放射科搬家到2013年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医院开业的那段时间,已经成为知名专家的马祥兴教授从科室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培训,亲力亲为,从来没有博士生导师、院领导的架子。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孟祥水主任,他也在工作生活中默默实践传承着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奉献精神。 

    言传身教体现在细水长流的漫长学医之路中,这条路并非一路平坦。对学生“严谨、严厉”也是齐鲁医院培养学生的传统,马祥兴教授举例说:“医生查房时,老师和学生如何站位、病例如何传递给老师、病例如何汇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学生稍有不慎出点小的差错,就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因为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差错。”孟祥水主任非常认同这种对生命负责的教育,他表示,老师的言传身教就像 “家风”一样,自己现在也这样教学生。

    事实上,齐鲁医院的老专家不仅诊疗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传帮带的传统。每当遇到有教学意义的病例,不管自己有没有教学任务,每位老专家第一反应是立马向身边的学生详细讲解,目的就是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师传给学生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专业技能,是起死回生的本事,还有对待患者的一视同仁,悬壶济世的德行。马祥兴教授笃信:无德不行医,无德不兴医。这也就是常言说的医者仁心,仁,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更是老医生和新学生的关系。


医者初心,以人为本

    初见吴大玮教授,他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丝毫看不出他已年过花甲,与大多数人脑中闪现的“老专家”形象完全不同。

    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的吴教授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12月入职留校,此后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和病人,在年过花甲之际,又见证了青岛分院的成长。

    从济南到青岛,齐鲁医院带来了什么?吴教授坦言,山东省在医疗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在医疗设施配备上省内三甲医院其实都差不多,相较于硬件设施,医院之间的差别主要来自于人员和文化的软实力。

    “思维人文是医学的核心。”他一再强调临床思维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说能理解青年医生们对技术的推崇,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技术控”,觉得别人做不了、做不好的,自己能做就很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完全改变了,“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关注点也从自身技术转向了病人的感受。 

     “医院应以患者为中心,所有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都应该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不是,那说明我们的制度有问题,要改。”吴教授说,许多年轻的医务工作者,缺少临床思维,“信书本”、“遵医嘱”没有错,但要灵活变通,依据病人真实情况进行判断,多考虑病人的感受,把痛苦和损伤降到最低。 

    他以“吸痰”这一行为举例,解释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觉得吸痰一定得吸干净,真的有必要吸那么干净吗?” 他让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思考这一问题,吸痰插管对病人来说是有机体损伤的,对病人而言是痛苦的,他经常看到病人对此抗拒挣扎,采访当天上午还因为强制吸痰而严厉批哭了护士长。

    “第一次能吸出80%,第二次只有不到20%,真要吸到干净可能还要进行第三次。真的有必要吗?”他说,“护士是遵医嘱工作,如果不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可能会有病人家属觉得医务人员不尽职尽责,但是如果这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那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问题的,如何做得更好还需要讨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建立之初,采取的是两院一套管理班底的制度,时任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吴大玮教授自然而然地开启了济南与青岛两头跑的工作日常。时至今日,他每周仍要在两地之间往返。“刚开始确实累,现在已经习惯了,觉得高铁很快就到了。”即使再累,对于这一工作安排,他当初选择了欣然接受,是出于对齐鲁医院的深厚感情,他觉得只要医院需要自己,定当尽力而为。

    正因如此,已到退休年龄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仍奋斗在ICU的一线,每天带领团队进行早课、巡诊,每周开例会与科室医务人员一起探讨病例,对于疑难、死亡病例及时进行探讨、反思。“院有一老,如有一宝”,有他坐镇指导,科室成员都倍感安心。

    他希望团队成员都能早日成长为切实为病人着想的医务工作者,即使未来自己完全放手,重症医学科也能继续为患者保驾护航,守住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