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成功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技术
2017-05-31 00:00心内科
近日,我院心内科成功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三腔起搏器技术。该技术适应症为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我院心内科严格把握适应症,选取了两例患者,经过全科病例讨论,充分论证并进行周密的术前讨论及手术预案后进行手术,术前均进行冠脉造影排除缺血性心肌病。心内科介入团队分别为两位患者置入不同型号的三腔起搏器,其中CRT-P 1例,CRT-D 1例,从而使不能同步收缩的左右心室恢复同步化。术后两名患者恢复良好,心衰症状改善明显。
患者孙某有反复心前区不适6年,既往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佳,超声心动图显提示严重的左室扩张伴收缩功能减低,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于我科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行CRT-P。术后次日患者即感胸闷、憋气减轻,各项参数良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QRS波时限由置入前的197ms缩短至125ms,接近正常值120ms的水平。另一位患者徐某近1年来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憋喘,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同样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明显扩张,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7ms。患者置入CRT-D术后胸闷、憋喘症状明显缓解,QRS波时限缩短至120ms。这两例患者围术期恢复良好,术后均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为心内科各种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极差,5年生存率等于甚至低于恶性肿瘤,且生活质量差,患者反复住院,对社会医疗资源及家庭经济负担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多存在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当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右室会先收缩从而影响到左室的收缩功能,使本已恶化的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雪上加霜。CRT技术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基础上(右房、右室)增加了左室起搏,应用特定的电极置入冠状静脉左室后壁侧壁支起搏左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左右心室同步,并可减少二尖瓣反流。这种治疗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甚至逆转左室重构。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至少有2/3病人较前症状明显改善,甚至达到或接近正常心功能水平。另外,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也远高于普通人群,一旦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生存的可能性极低,对于此类患者推荐置入带有自动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即CRT-D,解决心源性猝死的隐患,从而更好的为心脏保驾护航。
三腔起搏器与普通起搏器区别在于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技术。由于左室电极植入必须经过冠状静脉窦系统定位于左心室外膜最晚激动区域,冠状静脉解剖的结构多变,且心脏扩张后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因此手术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普通起搏器。该技术的技术难点在于其为心内科目前经典的三大介入技术即普通起搏器技术加电生理技术加冠脉支架技术的完美融合,目前我国仅少数较大的医疗中心能够独立开展此项技术,全省每年植入病人仅数十例。该两例患者中更为复杂的CRT-D置入为青岛院区独立开展的首例三腔起搏器手术,填补了我院开业以来该项技术的空白,并且在技术层面达到省内领先、全国先进水平。相信随着手术技术的逐渐成熟,器械的费用逐渐下降,未来会有更多的此类患者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