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王志刚教授顺利取得独立开展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资质
2016-03-25 00:00神经外科
2016年1月6日至2016年3月13日,我院神经外科王志刚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完成5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置入术,所有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取得满意效果。王志刚教授顺利取得独立开展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资质。王志刚教授成为目前山东省取得该资质的两位教授之一,也是目前胶东半岛唯一取得独立开展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资质的教授。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转变,为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该项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面已与国际接轨,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多项国际研究已证实,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夹闭。对于复杂和巨大动脉瘤手术治疗难度大,血管内治疗相对有优势,但血管内治疗术后容易复发,且昂贵的治疗费用也使很多患者无法接受微创的血管内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置入材料,血流导向装置被用于动脉瘤治疗中的病变血管重建,其设计聚焦于将血流从动脉瘤内导向远端血管以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与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不同的是,FD作为血流导向和腔内血管重建作用的结合,为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加符合生理条件的治疗手段。FD的临床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目前全球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最新、最先进的血管内治疗技术。FD种类较多,Pipeline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FD,其被批准用于22岁以上,颈内动脉从岩骨段至垂体上动脉段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但目前其适应症逐渐拓展,Pipeline从最初被应用于大型、巨大型或其他办法不能治疗颈内动脉瘤,逐渐拓展到多部位不同类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甚至是部分中心的首选治疗方案。
尽管FD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操作难度系数也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术者非常熟悉支架的性能、特点和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并且需要高超的血管内操作技能,否则可能发生致命后果。作为Pipeline的生产厂家---EV3公司,要求操作者具有深厚的神经血管内治疗功底和多年的支架释放经验,需在外国带教专家指导下成功完成5例病例,才能取得独立使用Pipeline资质,可独立应用该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
我院神经外科目前配备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手术显微镜、DSA机、术中荧光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设备,科室主任王志刚教授作为国内知名脑血管病治疗专家,在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及血管内介入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脑静脉窦血栓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山东省神经介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颅脑复杂肿瘤的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方面,成绩斐然。
王志刚教授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脑科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组长,其带领的脑血管病治疗团队包括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医生15人,电生理监测医生1人,负责处理全院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医院领导及脑科中心主任焉传祝教授的协调支持下,正在积极创建青岛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绿色通道,力争建成青岛市乃至胶东半岛最大的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目前每年完成脑血管病显微外科及血管内治疗病例600余例,几乎所有常规手术均在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安全,无论例数还是疗效均居全国前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目前是胶东半岛唯一取得独立开展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单位,为胶东半岛人民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方法,可更大程度的造福岛城及周边群众。
病历一
范** 女 60岁 ,头晕查体发现右侧C2段动脉瘤;
病历二
张** 男性 66岁,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4天余;
病历三
袁** 女性 52岁,查体发现左侧C3段动脉瘤3月余;
病历四
曲** 女性 62岁,查体发现左侧C2段动脉瘤2周;
病历五
李** 女性 76岁,查体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