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成功开展一例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2016-01-13 00:00神经外科

    2015年12月31日,我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一例脑深部电刺激器(DBS)植入术,为一名帕金森患者植入了双侧丘脑底核(STN)的刺激电极。DBS为目前治疗帕金森等神经运动疾病最为先进的手术方式,该项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青岛院区神经外科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已逐步走向成熟。

    王阿姨(化名)今年59岁,患帕金森病已5年多,最早出现了左手不自主抖动,后病程逐渐加重并累及右侧肢体,曾在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经用药症状一度缓解,但药物“蜜月期”过后,药效越来越差,控制症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肢体僵硬明显,双足尤其是左足如同“粘冻”在地上,不能移动,走路明显缓慢甚至有时需要家人搀扶,睡觉时翻身笨拙以及写字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北京天坛医院曾建议患者行DBS手术治疗,但若在北京治疗,近30万巨额的医疗费用家庭难以承担,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打听,得知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DBS治疗帕金森病例数最多,目前已进行了100余侧,在山东省内居于首位,且手术效果好,齐鲁医院济南院区和青岛院区一体化发展,管理与技术一脉相承,并且济南院区与青岛院区的神经内外科共同成立了帕金森病DBS治疗的专业团队,为患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细致的术前评估,高端的手术设备,术后专业的随访程控,以及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确保了手术疗效和安全。同时更加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是目前青岛医保已将帕金森病的DBS耗材列为大病救助项目,原先近25万的DBS器材(根据机型等不同,价格有浮动)现通过医保仅自费不足5万元,王阿姨最终选择在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进行手术治疗。

    经入院详细术前评估后,2015年12月31日,神经外科王志刚教授、李卫国副教授、姜彬博士、张红英主治医师、和政医师及神经内科赵翠萍副教授等为主体的 DBS 治疗团队为王阿姨实施了“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器(DBS)植入术”,术中测试患者四肢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感到四肢活动灵活,震颤停止。由于手术的“微损毁效应”,术后尚未开机患者已经感觉四肢的僵硬较术前明显缓解,晚上睡觉时辅助翻身的次数减少,睡眠质量改善。术后一个月将开机调试,届时王阿姨的生活可以实现自理。

    目前王阿姨刀口已拆线,愈合良好,由入院前生活不能自理、起步要人搀扶,经手术后现在生活自理,肢体运动较前明显灵活。DBS手术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我院脑科中心优良的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及精准医疗理念。在我院医务科、影像科、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配合下,神经外科王志刚教授和李卫国副教授、姜彬博士、张红英主治医师进行了周密的手术计划确保靶点准确无误。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焉传祝副院长给予了极大鼓励和支持,并积极协调各方医疗资源;神经内科刘艺鸣教授、赵翠萍副主任进行了详尽的术前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神经外科张红英具体负责术中测试、术后程控,为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术后程控保驾护航,确保了理想的手术效果。

    王志刚主任医师介绍,DBS俗称“脑起搏器”,是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因中脑黑质大量多巴胺使神经元凋亡而引起肢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及姿势障碍等症状群。帕金森病初期可以使用药物控制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中晚期患者会出现疗效减退、严重的运动波动、“开-关”现象和异动症等。此时通过药物调整的范围和余地逐渐减少,且随着药物剂量增大,副作用更加明显,而DBS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药物用量,从而避免药物副作用。同时DBS的刺激位置和刺激参数可以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且“脑起搏器”的刺激作用是可逆,关闭刺激电源其作用随即停止。另外,“脑起搏器”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其安全性较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组自2013年创建以来,先后开展了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癫痫的外科治疗、复杂脑积水的诊疗,并于2015年4月28日成功为一名高处坠落伤后昏迷两年病人实施山东省首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术”,目前功能神经外科组在王志刚主任带领下,面肌痉挛的手术有效率达100%,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缓解率在95%以上,同时与神经内科密切合作,组建DBS专业治疗团队,近期帕金森病DBS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功能神经外科正逐步走向成熟,从此可以为岛城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此外,DBS不仅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也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治疗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难治性癫痫和精神类疾病,如厌食症、强迫症、成瘾戒断的治疗等。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