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谁的脑子里都得有点“水”,不然——就会“低颅压性头痛”
2021-08-24 17:54供稿科室:神经内科 图文作者:孙珊珊
“你脑子里有水”这句话,一般没有人爱听,但现在的小王,却迫切希望自己脑子里的“水”能多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呢?
4天前,一向身体健康的小王突然开始头痛,后颈和背部也有发紧发胀的感觉,疼痛严重的时候还会恶心、呕吐;更奇怪的是,这种头痛只有在站起来之后才会出现,平躺时症状就能完全消失。为了治疗这种奇怪的症状,小王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听小王描述了他的症状后,怀疑他是“低颅压性头痛”,给他安排了腰椎穿刺术来检测颅内压。果然,检查结果显示,小王的颅内压不到50mmH2O,远低于正常人的水平。换句话说,小王脑子里的“水”——脑脊液,太少了!
脑脊液,是人体产生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用于保护、支持脑和脊髓。正常情况下,通过腰椎穿刺术测得的脑脊液的压力(颅内压)是80-180mmH2O。像小王这种脑脊液压力太低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体位变化相关的头痛,也就是站起来后头痛会出现或明显加重,还可能伴有后颈部疼痛或僵硬感、恶心呕吐、耳鸣眩晕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在平卧后可以缓解甚至消失。这种头痛被称为“低颅压性头痛”。这些患者常常因为这种头痛无法站立活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硬膜下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这种没有外界损伤等情况下出现的低颅压,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发性脑脊液漏。脑和脊髓由脑脊膜包裹,有些人的脊膜因为先天发育不良,形成了一些薄弱结构,这些薄弱结构会自发破裂,导致脑脊液的渗漏。
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并不少见。对于怀疑低颅压性头痛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诊断:
①腰椎穿刺术:可以确定颅内压是否低于正常;
②颅脑CT:筛查硬膜下出血、积液等情况;
③颅脑磁共振检查(增强):便于发现脑膜强化、局部脑组织移位等情况,对诊断很有帮助;
④全脊柱磁共振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硬膜外积液,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
⑤脊髓水成象:是一种可以筛查脑脊液漏点的无创检查;
⑥脊髓造影:可以动态观察脑脊液的情况,明确脑脊液漏点。
图1:增强颅脑磁共振能看到明显的硬脑膜强化,明显的“奔驰征”
图2:脊髓水成像技术,可以看到颈胸段脑脊液漏出
明确诊断后,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低颅压性头痛呢?
①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大量补充水分(包括静脉输液),口服药物等,但这种方法疗效并不确切。
②手术治疗:硬膜外自体血贴片术,将少许患者本人的血注射到脑脊液渗漏处的硬膜外间隙,封闭漏口,缓解症状,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目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开设了半岛地区首个低颅压专病门诊,常规收治低颅压性头痛的患者,开展脊髓磁共振水成像、脊髓造影等检查,可以为相关患者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评估;已经与中国脊髓脑脊液漏联盟专家合作完成了3例脊髓脑脊液漏的硬膜外自体血贴片术,可以为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机会。
低颅压专病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