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札】我该如何应对你们的情绪风暴?
2020-01-09 08:47心理科 高进
最近门诊上来了一对母女,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常也很和谐,但波涛暗涌。
女孩上高一,穿着打扮却像个男孩,说话的语气很像2019年大火的国产动画片《哪吒》的主人公,而且,她与人交流时眼睛常看着别处。母亲对孩子很温柔、很关心,对女儿的优点如数家珍。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在于,女孩总是很排斥妈妈的夸奖,总能找出一些说辞,说明自己不是真的好。对妈妈的关切,她也很烦躁,会直接很冲地说:“你看着我干嘛?”
我很好奇,为什么她对妈妈说的做的会是这样的反应。
了解得知,女儿是在初二时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是与同学交往中,觉得要照顾平衡各方的情绪,感到很累、很烦,自己的情绪也会因为各种小事而波动,有时还为此不愿上学。上高中后,由于需要住宿,情况更加严重,甚至为了让妈妈接她回家告诉班主任说自己患有抑郁症,以自杀相威胁。
第一次咨询时我就发现了问题。可以感觉到妈妈和女儿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做出一些改变,但爸爸的态度冷漠得像个外人,并明确表态“我觉得来也没什么用。”也就是这句话,直接激怒了他的妻子。“我就恨他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丧气话。”妻子说。
我意识到这对夫妻之间的沟通可能有些问题,就尝试问这位丈夫:“为什么还没有尝试,你就对结果做出这样消极的判断?如果觉得没有用,为什么还会过来呢?”
他说:“因为她们想来,说需要我来。”
我问:“既然来了,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找到方法来帮助孩子。”
他说:“我觉得没什么用。她(妻子)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就根据书上的内容来分析我、分析孩子,刻意说一些话或做一些事,就跟表演一样,我觉得这些都没什么意义。如果孩子真的病了,我虽然没有办法,但我能接受她现在的状态。”
他的每一个回答,从神态到语气,都很冷静,像是经过认真分析和考虑的,尽管拒人于千里之外,字字戳心,却都让人觉得很真实。
“我最恨你说孩子病了!不是孩子病了1是我们两个导致孩子现在这个样子!”妻子的情绪几乎是瞬间爆发。
说这些话的时候,妻子的表情、语音语调还有整个身体都充满张力,尤其是胳膊和手不停地向身体两侧用力的下压着。与此同时,我注意到丈夫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向远处挣了挣,头向一侧偏了偏。而一边他们的女儿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动作,她不仅将身体向一侧转开,眼睛长时间的向上翻了一会儿白眼。
特别的冷静、特别的激动和特别的不协调,这样三个人组成的家庭让我感到很怪异。因为妻子的反应很强烈,我觉得需要在咨询中给她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处理她的情绪。
通过了解我得知,这几年,由于孩子出现状况,妻子从一开始的着急、焦虑,甚至与孩子之间经常争吵,逐渐开始意识到需要调整和改变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为了能够帮助孩子,她开始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书籍,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尝试和改变。
“这几年,我觉的自己真的很努力的改变自己,跟孩子在一起时很注意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虽然有时候自己也觉得控制和压抑自己很难受,但是为了孩子好,我也觉得值,现在跟孩子的关系比以前也好了很多”。与丈夫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差。
“我觉得我很需要他和我一起来帮助孩子,但是,一旦我跟他谈论关于孩子的问题,最后都变成争吵,后来,我也不想再和他谈孩子的事情了。”妻子说,“我觉得他不能总是跟孩子讲道理,他要了解孩子的感受。但是,每次,他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跟孩子讲一通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我跟他说,他又觉得我是在指责他。我并不是针对他的,我也会发现自己跟孩子沟通中的问题,然后改正。”
丈夫说:“每次她都跟我说需要我的支持,然后就开始说一大通孩子的问题。我能怎么办?我就跟孩子沟通,她又觉得我的方式有问题,我一反驳,她就开始情绪激动,每次都歇斯底里的喊叫,最后,孩子也参与进来,我看这样不行,干脆就算了。”
这样的互动循环往复,直至双方都厌倦了。丈夫将自己锁在孤立的世界里,带着一种宿命的悲观色彩旁观着妻子和女儿的生活。
夫妻二人这样的互动以前在家里如果经常发生,作为女儿,身临其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挺好的呀,就跟看一出大戏一样,多热闹!”女儿说,“他们吵他们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当一个孩子经常面对没法调和的来自于外界或内在的强烈情绪反应时,例如恐惧、愤怒、羞耻等,往往会过度激活身体的交感神经,导致心慌、胸闷、发热、出汗、肌肉震颤等,当强度过大时,会激活身体背侧迷走神经,出现不协调的反应,不自主动作、声调改变、言行失控等。
妻子强烈的情绪情感表达有排山倒海之势,后来她意识到,跟孩子的交流中尽量避免。但是,在家庭中,与丈夫的沟通中从未意识到,所以,从未进行自我控制。不可否认,丈夫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有的问题,他觉得将道理讲明白或想明白就行,能不能解决,他都接受。对于妻子经常性的强烈情绪反应,他感到茫然、害怕,总是回避。
当一个特别理性的男人遇到一个特别感性的女人,用“白天不懂夜的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他们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遇到的是一个与情绪情感有关的问题,当他们一起来帮助孩子解答时,他们之间的差异变得格外醒目。当差异不能够调和时,就发展为相互之间的攻击。
一个经常需要照顾别人感受并为此所累的孩子,有可能成长过程中总是无意识的需要照顾身边重要他人的情绪,比如这个案例中母亲的情绪,其实并不是孩子的主要责任,但是,孩子会本能的扛起来。当母亲的极端情绪经常性的爆发,跟她在一起的孩子就会小心翼翼,避免母亲不开心,逐渐变得对别人的情绪越来越敏感。将来与外界打交道时,会因为这种敏感容易受伤、受累,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一个母亲越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孩子情感上的负担就越轻,而且,孩子还能将母亲调整情绪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夫妻两人总会有些差异,有时不是很大,有时可能天差地别。有时是性格上的差异,比如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一个很感性,一个很理性;有时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一个觉得这对,一个觉得这错。当相互之间的差异不能够被相互尊重、允许保留时,就会产生矛盾,严重时,演变成一场权利或控制权的斗争。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对外界有一种敌意的解释,对人际之间细微的矛盾都会产生过激的反应,不是出现敌意对抗就是拼命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