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帕”不怕
2019-11-25 17:06神经内科 赵翠萍
帕金森病也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首次描述该病的是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1817年他发表了《关于震颤麻痹的研究》,1861年为纪念詹姆斯·帕金森对该病的贡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帕金森病是由于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凋亡、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性减少而导致的。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还有一些不被大家注意的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是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因此需要长期综合性治疗和全程管理,包括药物、手术、运动疗法、心理疏导等。药物为首选的主要手段,手术是补充,原则是立足当前、长期管理。
药物主要有左旋多巴类、多巴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NMDA拮抗剂、抗胆碱能药物六大类。在疾病最初几年药物治疗效果较佳,长期服用后,病人会感到药物有效时间缩短、疗效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异动症。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治疗,该手术具有可调节、可体验、可逆、可发展、可双侧进行等优点,而副作用少而轻微;对帕金森病的僵直、震颤等运动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非运动症状亦有一定效果。手术能达到药物作用最佳时的效果,能减少运动波动和异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药物副作用。
因此,有“帕”不怕,规范、长期、全程管理,也能拥有品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