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脾气变差,不愿交流,是脑梗塞还是脑小血管病性痴呆?

2019-08-12 16:58全科医学科 谭东

    张阿姨,今年74岁。体型偏胖,性格一直比较开朗,喜欢与邻居一起聊天,跳广场舞。但是近半年来,老伴发现张阿姨性格有所改变,在家容易发脾气,不愿意与邻居交流,也不再喜欢跳广场舞,原因是节奏不喜欢,与别人不合拍,近一月来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既往一直睡眠差,多梦。有糖尿病20年,双下肢麻木10年余。到医院检查发现有认知功能的减退。做脑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的白质部分有许多小点片状的脱髓鞘改变,影像结论是:“多发性脑腔隙性梗塞”。


    张阿姨的病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张阿姨的表现主要是性格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记忆力减退以及执行能力的减退。结合张阿姨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有认知功能的障碍,说明她有大脑损伤。大脑的核磁共振检查有多发性的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显示大脑缺血时间较长,还有缺氧的存在。 她体型偏胖,睡眠质量差、多梦、夜间伴有缺氧、糖尿病20年,以上表现可导致全身的小血管动脉硬化。脑部的小血管动脉硬化即可产生如同核磁共振检查所显示的“多发性脑腔隙性梗塞”。

    除此之外,血压长时间较低水平(即低血压)也是产生这种表现的原因之一。她的病变应当是脑小血管病变,与夜间脑部缺氧、糖尿病以及长时间的低血压有关。不同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内大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塞。脑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损伤多表现为智力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张阿姨的疾病诊断为“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

    这种疾病较为普遍,但大家对此病的认识不足。许多患者会被误诊为“脑梗塞”。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专家提醒您,对于此病的治疗应采取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以及广泛的脑保护治疗等合理治疗的方式。查找原因也属于预防治疗的范畴。比如:夜间睡眠缺氧(OSAS)、糖尿病以及低血压等,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控制病情进展。

    应用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安理申)等可以改善部分认知功能症状。应用艾迪苯醌(申维)、奥拉西坦、丁苯酞、胞磷胆碱等药物可以保护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使病情减缓,症状得以改善。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