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夏季虫叮咬

2018-07-30 16:49《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皮肤性病学》、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说起夏天的烦恼,蚊虫叮咬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不仅影响睡眠休息,更能刺激皮肤,引起各种炎症反应,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大家也是绞尽脑汁。


    蚊虫叮咬常常引起丘疹性荨麻疹,也叫虫咬皮炎,是夏季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臭虫、跳蚤、虱、螨虫、蚊、疥虫、蠓虫等,叮咬皮肤后均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昆虫种类随地区而异,个体素质对昆虫叮咬反应也不同。轻者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红疙瘩,重者可出现水泡、破溃,甚至引起皮肤感染,往往伴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皮疹一般经1-2周消退,常遗留暂时性的色素沉着。

    对于简单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招数,主要是避免反复搔抓,局部外用各种止痒剂。在这里重点提醒一下,切勿使用各种偏方,如无花果汁液、热水烫洗、浓盐水、醋、蒜或生姜涂抹等,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皮肤破溃流脓、严重水泡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治疗。

    若被一些特殊昆虫咬伤,就更需要提高警惕了。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昆虫所致皮肤病,若有接触,建议及时来医院处理。(注意:部分图片及文字可能引起不适,请选择浏览)

    (1)蜂蛰伤:

    蜂的尾部常有刺针及毒囊,蜇人时刺针刺入皮肤,将毒汁注入皮肤内,离开时刺针常折断在皮肤内。常引起局部红肿,有剧痛,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烦躁,或出现抽搐、昏迷、休克。临时处理时,首先要拔除折断的毒刺,可局部涂抹小苏打溶液,如出现全身症状,要尽快来医院治疗。

蜜蜂蛰伤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2)松毛虫皮炎:

    幼虫、蜕皮、茧上均有大量毒毛,皮肤接触后数分钟至48小时内可出现水肿性丘疹、水泡甚至大泡,有剧痒及烧灼感。发现有松毛虫皮炎时应尽快用胶布反复黏贴患处,拔除毒毛,并及时就诊外用抗炎药物。部分人群接触后1-2周还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部位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亦可出现囊肿、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若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松毛虫示例图(图片来自网络)

    (3)虻叮咬:

    虻,俗称“牛虻”、“瞎虻”,具有粗大的刺吸式口器,成虫喜欢在白天、烈日下活动,多在中午吸血,虽然主要侵害牛、马等动物,但也有侵袭人的情况。被虻咬伤后即刻感剧痛,并出现皮肤红肿,中央有咬痕,因虻可分泌抗凝物质,故咬伤时可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因此首先要压迫止血,避免伤口感染,并及时就医。

(图片来自网络)

    (4)隐翅虫皮炎:

    多由毒隐翅虫引起,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飞虫,虫体为0.6-0.8cm大小,喜阴暗,昼伏夜出,有趋光性,7-8月份为本病高发期。虫体各段均有强酸性毒汁,虫体接触皮肤,经叮咬或被挤压、破碎时释放毒素,2-4小时可出现皮肤点状、条状红肿,伴瘙痒,约12小时后出现水泡、糜烂。因此,若发现虫体后,及时拨落、踩死,不可直接怕打。若出现皮炎,先用肥皂水清洗后,及时就诊处理。


    (5)蜱叮咬:

    蜱又称“壁虱”,种类繁多,有些寄生于人或动物体表或体内,不仅吸血损害皮肤,还可能传播各种病原体引起疾病,如森林脑炎、Q热、鼠疫、布氏杆菌病、蜱媒出血热等。蜱常栖于墙壁、石缝、草地、树林及动物巢穴等地。蜱叮咬皮肤后将有倒刺的口器刺入皮肤,可牢牢固定在皮肤上。起初无明显疼痛,叮咬24-48小时后可出现叮咬部位炎症反应,某些蜱还会分泌神经毒素,引起“蜱瘫痪症”,可因呼吸中枢受侵导致死亡。此外还有不少蜱虫叮咬后可出现蜱咬热,1-2天后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避免蜱咬伤,首先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接触草丛、石缝等处。若发现虫体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或口器折断在皮肤内。可用松节油、旱烟油滴在蜱头部,或在蜱旁边点燃蚊香,数分钟后蜱自行脱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在蜱虫头部,令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若出现口器折在皮肤内,建议就医,手术取出。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赶快来医院处理。

头部蜱虫咬伤示意图(图片来自《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蜱虫虫体(图片来自《皮肤性病学》)

蜱虫固定于皮肤上(图片来自网络)

    希望上述内容能帮助大家鉴别虫咬伤,并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有毒昆虫咬伤的情况,如毒蝎子、蜈蚣、毒蜘蛛等,往往症状较重,甚至危及生命,建议接触者尽早来医院诊治。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