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关注心脏性猝死

2015-10-21 10:5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自然死亡。 全球每年有300万例心脏性猝死发生,美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年0.1%~0.2%。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但人口总数大得多,因此心脏性猝死的绝对数字不小。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54.4万,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37岁的腾讯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59岁的北京江民科技创始人王江民,艺术家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古月等等均因SCD而离开人世。因此心脏性猝死是一个危害严重,让人措手不及的话题。

    2015年9月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名参赛选手发生心脏骤停,幸运的是来自一名广州的参赛医师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最终该患者幸运存活,而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广州的一名年轻女子在雨中倒伏在公交车站,路人只是为其撑伞,不敢施救,当救护车到达时该女子已经失去生命体征,医生表示该患者高度怀疑心脏性猝死,如果有人能行心脏按压争取时间,结局也许会不同,但目击者表示怕方式不对,不敢抢救。在心脏性猝死中,室颤约占75-80%,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无论院内或院外,室颤所致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很低,并且差别极大,5%-50%不等,这也提示在很多情况下存活率的提升空间很大。因此提高全民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知识,在公众场所安放体外自动除颤仪(AED),以及普及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等新技术尤为重要。

    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根据最新指南推荐,首先要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保证基本循环,其次为开放气道,辅助通气。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10秒,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1)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2)减少按压中断: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至少为 60%;(3)紧急医疗系统采用包括持续胸部按压的综合救治干预,对院外心脏骤停者可以考虑在综合救治中使用被动通气技术;(4)对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气道的患者,通气速率建议简化为每 6 秒一次呼吸(每分钟 10 次呼吸)。指南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除非患者有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如溺水),否则目前更强调给予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如果施救者有能力则增加通气配合按压,经过专业培训的施救者一起抢救时应当互相协调,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实施胸外按压和通气。切不可为行人工呼吸而中断胸外心脏按压。另外应加大公共场所安放AED的力度,其与“傻瓜相机”异曲同工,最大特点是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一般非医务人员在接受4小时学习演练,都能完全掌握。美国心脏病协会更是认为,学用AED比学心肺复苏更为简单。欧洲及美国很早就展开了AED的普及工作,在美国大城市人口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学校、电影院等,AED机随处可见。而在我国仅少数大机场配备,且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即使安放了AED也很少会有人使用。另外对于已经发生心脏性猝死或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可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植入术,以便当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能自动识别并通过抗心动过速治疗或除颤转复为正常心律,以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但该项技术在我国尚未广泛普及,开展该技术的医院有限,手术量较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因此这项技术的推广也刻不容缓。

    近日,我院神经内科一名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室颤,经及时心肺复苏及除颤治疗后转至心内科,诊断为长QT综合征,为一种易反复发作的遗传性恶性心律失常,植入ICD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最终该患者顺利植入ICD,为青岛院区开业以来的第一台该项手术,代表了我院区域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

    希望未来随着全民医学素质的提高及先进医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远离心脏性猝死,让悲剧不再重演。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应掌握好正确的心肺复苏知识,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期提高未来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水平。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