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齐鲁】二十四节气 | 秋分——润燥金,敛阳气,培土生金
2025-09-24 10:01中医科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我们迎来了昼夜均、寒暑平的“秋分”节气。
这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瞬间,但也是一个动态的转折点:
此后,黑夜渐长,阴气渐盛,凉意更深。
对青岛而言,此时秋高气爽达到极致,
但北风频繁,空气湿度降至全年低点,“燥”成为唯一的主旋律,
而且是最为肃杀、最为干燥的“凉燥”或“燥金”之气。
秋分养生,重在顺应“阴阳平衡”的天时,
将养生重心从“防外寒”转向 “润内燥、敛阳气、健脾养胃”,
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足够的气血能量。
1、阴阳转换节点,最易失衡:
2、凉燥达到鼎盛,直伤肺阴:
燥气发展到最强烈的阶段,称为 “燥金” 。它不像暑天那样耗气,而是直接、迅速地消耗人体的津液和阴血。秋雨停后,干咳无痰、声音嘶哑、鼻干出血、皮肤皲裂、大便干结等症状会变得非常普遍和严重。
3、丰收时节到来,最易食积:
各类果蔬、海鲜(如螃蟹)大量上市。人们往往因“贴秋膘”或尝鲜而进食过量、品种繁杂,极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积、腹胀、便秘或腹泻,进而助湿生热,与燥邪结合,形成复杂病机。
二、秋分调养要点:平补、润燥、健脾、安神
1、饮食:平补润燥,少食多餐
秋分时节,饮食切忌大辛大热或大寒大凉的“偏性”食物,以“性平”、“味甘”、“质润”之物为佳。其中首选百合银耳粥,可滋阴安神,如有肾气虚者,可配合芝麻核桃粥润燥补肾。可选用莲藕等当季食材,生吃清热,熟吃健脾。同时,饮食应以适量为度, “食饮有节”是秋分平衡之道的关键,再好的东西也不可过量。
2、起居:早卧早起,舒缓秋冻
秋分时节,应继续 “早卧早起”,但此时早起时间可略晚于夏季,以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帮助身体收藏阴精。同时,近期青岛秋雨连绵,已接近“秋冻”尾声。此后,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是青岛海边,风寒效应明显。体弱者、老人及儿童不应再追求“秋冻”,应及时根据气温添加衣物,重点保暖背、腹、足部。
3、情志:安宁收敛,戒感伤悲思
秋分时节,草木凋零,秋意愈浓,易感悲秋。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可多登高望远(如登崂山、浮山),看山海交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领略秋天的壮美,开阔胸襟,安定神志。继续保持内心平静,避免情绪激动。
青岛秋分特色小贴士
防“海风燥邪”:海边活动时,除了保暖,更要注重皮肤和呼吸道的保湿,可佩戴口罩防风燥。
“叩齿咽津”法:每日清晨和睡前,轻轻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待津液充满口腔后,分三次缓缓咽下。此法滋阴降火、润燥生津,是秋分免费的养生妙法。
滋阴润燥:按揉照海穴(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
安神定志:按揉神门穴(手腕内侧腕横纹尺侧端)。
秋分养生核心口诀
秋分阴阳昼夜均,燥金当令津液伤。
平补润燥食粥羹,海鲜适量姜醋伴。
早卧早起敛阳气,秋冻至此需思量。
缓动静养莫大汗,登高望远心宽广。
固表暖中兼润燥,安康入冬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