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心脏、小机器”——无导线起搏器:解决患者心动过缓的法宝
2025-01-02 10:33心内科
12月26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成立11周年之际,我院心内科成功为一位经历两次外科开胸瓣膜置换、心脏极度扩大变形且有严重慢心室率房颤的患者植入最新的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解决了其心脏停跳风险,彰显了我院心内科在心脏起搏领域的实力。
69岁的李先生是一位饱受心脏病折磨的老人,20多年前以及2年前他分别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于外院行瓣膜置换术,长期的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二尖瓣、三尖瓣重度反流、房室扩大使得患者心脏严重变形,两次手术更是使得老人心脏大血管走形与常人有明显差别,从胸部正位片上可见“大心脏”充满整个胸腔。患者近1年再发慢心室率房颤导致头晕、黑朦、乏力以及意识丧失,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李先生及家人多次就诊于我院心内科门诊,经心内科心律失常(起搏器治疗)团队王守东副主任医师多次评估,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考虑患者持续而显著的心动过缓,伴有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还有进行性加重的心衰,无临床可逆因素,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传统的经静脉植入起搏系统是非常成熟和安全的操作,但该患者全心显著扩大伴二尖瓣、三尖瓣极重度反流,心房、心室壁明显变薄,血管扭曲变形,经静脉植入的起搏导线必须跨过三尖瓣环进入右室,极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三尖瓣病变和反流,导致患者出现右心衰进一步加重。更困难的是,由于心腔巨大和重度反流,术中电极到位和固定极其困难,术后导线脱位风险很高。如术中无法电极到位或者术后反复脱位,将会面临起搏电极穿孔、起搏阈值高、电池提前耗竭、起搏器系统感染等诸多问题。
随着起搏器产品和植入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无导线起搏装置,可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遂经商讨后决定给予患者植入最新的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但患者心腔扩张的程度大,无导线起博器植入也会面临较大难度,必须制定好详细的手术和备用方案。
术前,在科室严密讨论评估、多种预案沟通以及术者团队丰富经验和手术技巧的加持下,整个手术流程高效流畅,不到一小时便圆满完成。患者术后24小时即下地活动,心电监护提示术后患者为标准的60次/分VVI起搏模式,其头晕、乏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极大避免了脱位、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并且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本次成功为严重心脏结构变形的患者植入新型无导线起搏器,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可以为心脏血管结构特殊、高龄、感染风险高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作为半岛地区心血管先进技术的引领者,我院心内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探索起搏治疗领域的发展新模式,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专业、精准、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不断推动半岛地区心脏起搏治疗的发展。
王守东,副主任医师,心内科起搏电生理组组长,医学博士
青岛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博专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独立完成各种永久型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置入术、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置入术、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独立完成急诊及择期冠脉支架术。完成山东省首例体内转复除颤器(ICD)术后联合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山东省首例自动抗核磁共振起搏器双腔 ICD 治疗、山东省首例 S 四极左室电极辅助下心力衰竭的同步化治疗(CRT)治疗,山东省首例主动螺旋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完成青岛市首例心腔内超声(ICE)引导下无导线植入、青岛市首例房室结消融联合无导线植入术。
科研及获奖: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重点研发、齐鲁医院院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专著2部。国家发明专利1项。
擅长领域: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诊治,参与普通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ICD、CRT-P/D、CCM的植入以及术后程控随访工作,发表论文2篇,主持院内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山东省发展计划1项。
擅长领域: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常见疾病的诊疗。主要从事心血管介入领域,起搏器植入、冠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近年来发表SCI 3篇,青岛市课题1项,国家专利2项。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服务号
订阅号